每日經濟新聞 2023-10-29 22:01:48
每經記者 杜蔚 每經編輯 梁梟
隨著人工智能等科技的飛速發展,中國智造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相關領域的企業如何把握機遇,助力我國制造領域實現高質量發展?
10月27日~29日,由四川大學校友總會主辦、每日經濟新聞作為主辦媒體的四川大學(以下簡稱川大)校友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大會在成都舉行,五糧液為大會獨家合作伙伴。數十位知名上市公司掌門人、高管等齊聚活動現場,“中國智造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也是他們討論的一大熱門話題。
“我國智造領域高質量發展不僅需要創新,打造一系列產品,更重要的是需要堅持工匠精神。”在28日的活動現場,藍曉科技(SZ300487,股價54.98元,市值277.65億元)總經理寇曉康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
寇曉康是川大86級校友,藍曉科技是他與夫人高月靜共同管理的企業。經過二十多年發展,藍曉科技憑借“特種吸附分離材料”成為國內龍頭企業,解決了芯片、面板、核電等領域中國企業的‘超純水’卡脖子問題,創新地將吸附分離技術應用在鹽湖提鋰、氧化鋁母液提鎵等領域,并以“材料+設備”的整體解決方案模式,塑造了行業中新的商業模式。
主題為“中國智造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的先進制造業研討會現場 每日經濟新聞圖
智造需要工匠精神
采訪從寇曉康再次回到成都參加四川大學校友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大會展開。他笑言,十分感恩在川大的學習,這讓他打下了夯實的專業基礎。畢業后,寇曉康的就業與創業一直受所學專業的影響。
數十年來,寇曉康帶領團隊,一直致力于吸附分離材料領域的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產業,并在行業內實現了多個首創:20年前,發明了給橙汁脫苦的專利設備,通過吸附單元處理,大大降低生產運行成本;15年前,通過創新推出的酸法和堿法工藝,促進了鎵產量,提升中國鎵生產企業的國際競爭力;5年前,用自主知識產權的吸附技術,從本來被定義為不具有開發價值鹽湖鹵水中提取電池級碳酸鋰,大幅提高了鹽湖提鋰的產量;2年前,憑借提鎳領域的領先優勢,贏下5000噸印尼提鎳產線的全訂單,被視為中國吸附分離材料行業的技術超越標志性事件……在寇曉康看來,企業需要加強技術創新和研發,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方能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
NBD:這次回川大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寇曉康:回母校的感覺特別好,四川大學的發展生機盎然。我在川大讀的是高分子材料系,實際上,我在川大學所學的專業也成為我一生的追求。很有幸目前我們成為國內的龍頭企業。我相信在可預見的將來,能把我們這個行業做到一個世界領先水平,所以川大的教育經歷對我本人的影響非常深遠。
NBD:您怎么看待這些年我國智造領域的發展?
寇曉康:目前中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但并非“智造”的強國。所以,我們一直強調要高質量發展。一方面,智造需要創新,作為企業需要持續引領技術在前沿及創新領域中應用如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通過材料技術創新和快速產業化能力盡早進入產業第一梯隊。另一方面,企業的創新并非完全是技術上的創新,智造領域想高質量發展就需要有一系列的產品,而這背后最需要的是工匠精神。如何做得更精、更細,如何做出真正的品質和質量,是企業尤其需要思考的。因為很多產品并不需要太多的技術創新,而是在每個環節能靜下心來、持之以恒地把一個東西做好。實際上,這也是工業的一個基石,是企業得以持續發展的基礎。
NBD:藍曉科技在智造領域扮演了什么角色?如何通過自身的實踐和創新推動我國的智造發展?
寇曉康:藍曉科技的很多創新離不開下游應用領域的產業化,我們有個創新項目庫,其中有超過幾百個項目儲備。當我們發展新的應用需求時,將快速給客戶提供技術服務,實現初期產業化。在保持先發優勢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技術優化,在保證公司技術優勢的同時讓客戶具備較好的競爭能力。
譬如,在鎵提取領域,從2008年開始,藍曉科技就具備技術從氧化鋁拜耳母液中提取金屬鎵,通過吸附分離技術使得客戶生產出4N級別以上的鎵(粗鎵),然后外銷提純至5N、6N鎵,再制成氮化鎵、砷化鎵等半導體材料。中國的粗鎵產能約占全球的九成以上,國內大部分客戶皆為藍曉客戶。所以技術的突破不僅能夠服務客戶,提高下游產業的話語權,同時也能更好地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NBD:中國智造領域面臨哪些具體挑戰?您覺得如何應對這些難題?
寇曉康:高質量發展說起來好說,但做起來并不容易。對我們來講,現在需要的創新難度更高了,想要做出重大的、引領行業的創新也更難了。因此,我們需要首先從人才資源上來解決。比如,我們這個領域本土專家比較多,所以這兩年我們正在加大力度吸引一流的國際人才。只有平臺好,才能吸引更多人才。除了人才布局,企業還必須加大研發投入,要本著長期主義。遇到低潮時,堅持久久為功,務實做好高質量發展。
寇曉康接受每經記者專訪 每經記者 鄭得銳 攝
實現高質量內涵型增長
在寇曉康來參加四川大學校友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大會的三天前(10月24日),藍曉科技披露了三季度報告。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33.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65%。作為一家科技型企業,藍曉科技如何保持護城河優勢?寇曉康對公司接下來的發展有何規劃?
NBD:作為上市公司總經理,您對公司未來發展有哪些規劃?
寇曉康:做企業一定要專注于提高發展的質量。今年整體經濟環境還是面臨很多的挑戰,我們能實現業績的持續增長,主要得益于公司的基本功扎實,走穩了企業經營中的每一步。這也與我們以創新為基因,做好研發產品和市場開發密不可分。我希望公司未來保持“高質量內涵型增長”。這當中,需要思考如何對待客戶、面對市場,用我們的產品來提升大眾的生活。“內涵”主要是指持續以發展創新為基因,給社會、員工創造價值,并讓這種價值得到一個良好的平衡。我認為,價值平衡是一個良好的價值觀,也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基礎。要在資本市場上獲得更多認可,就需要做好各個環節,實現真正的高質量發展。
NBD:今年關于AI的話題特別火,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是否也跟咱們領域有一些結合?
寇曉康:客觀來講,AI與我們的結合并不強。智造包含不同領域,在生產方面我們還沒用到AI,但在全球化的系統工程服務方面,我們有自己的遠程調試中心,在西安就可以調試全球各地的工程項目,并且積累寶貴的數據經驗。還有在生命科學領域,比如可以使用算法構建蛋白序列。人工智能的使用,需要跟企業、產業的發展特點相互結合。
NBD:從所屬行業來判斷,您覺得哪些領域未來最具潛力?
寇曉康:新能源如鋰、鈷、鎳等,是我國的重要產業,國內各產業鏈分工較細,并且各環節的頭部企業都是中國企業,在這個領域創新兼具產業優勢和時代機遇。同時吸附分離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提升相關產品的質量和品質。另一個是生命科學,近年來我們在該領域投入大量研發資源,該領域的收入增速也非常高,在產品市場中,如多肽GLP(胰高血糖素樣肽)藥物、細胞培養微載體等,我們也都收到了很好的市場反饋。
NBD:您對于年輕一代投身中國智造領域有何建議或期望?
寇曉康:年輕人跟年輕公司一定能主導未來行業發展,我相信一代會比一代更好。不過,他們這一代面臨的環境和我們不一樣,競爭背景也不一樣。做企業一定要有自己的特點,年輕人要不斷修煉內功,提高對自己的要求,這樣才能在職場中具備較強競爭力,也將在未來的競爭中更容易自我成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