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強影之路》 2023-11-01 09:27:04
□任仲倫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
正是“秋風起兮白云飛”的時節,《每日經濟新聞》又發表新的中國電影年度白皮書。今年《強影之路2023白皮書》的主題概括為:中國電影的復蘇與未來。這個主題概括是準確的:它著眼于中國電影的經濟數據分析,自信于中國電影的潛力和未來,既研判了中國電影當下“強勢復蘇”的狀態,又揭示了它對未來發展“承上啟下”的意義。2023年的中國電影凝聚著各方面的特殊期待,今年不僅是“疫情后”電影重要年份,也是中國強國之路的堅定繼續。連續七年出版的《強影之路》,每一次都在尋找中國電影發展的年度標識,對顯性的經濟數據和內在的創作精神進行提煉和概括,并將它命名為報告主旨。它始終堅持財經媒體的獨立角度,持續觀察中國電影發展軌跡,成果顯著并獨樹一幟。
2023年,中國電影復蘇是強勢的。從目前情況看,我們已經完成了影市的“三級跳遠”:即春節檔、暑期檔和國慶檔的放映,并期待最后的騰跳。熱門檔期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同時也支撐起年度票房的脊梁。它們的表現或讓人驚喜,或讓人欣慰,此起彼伏,總體奔流向前。春節檔開局不凡,總票房達到67.24億元,觀影人次為1.28億,總場次為264.6萬。《流浪地球2》《滿江紅》《無名》《深海》等影片組成頭部方陣,激發了觀影熱潮。最終,在這個春節檔,《滿江紅》以45..44億元票房成為冠軍,《流浪地球2》以40.29億元緊跟其后,打響了電影復蘇的第一槍。
暑期檔更加閃耀:總票房超過206億元,總觀影人次超過5億,場次達到3460.7萬場。《孤注一擲》以38.47億元獲得冠軍,《消失的她》以35.23億元居第二,這是中國影史票房最高的暑期檔。國慶檔總票房達到27.34億元,觀影人次6510萬。在此期間,《堅如磐石》以8.83億元獲得冠軍,《前任4:英年早婚》《志愿軍:雄兵出擊》《93國際列車大劫案:莫斯科行動》分別為第二、第三、第四位。國慶檔沒有達到人們渴望持續爆款的預期。有人分析:這是因為中秋和國慶假期疊加,人們選擇旅游而導致電影票房下降。統計數據顯示:中秋和國慶期間,全國國內旅游人次達到8.26億,旅游收入7534億元。人們如潮如浪地外出旅游,確實對票房有影響。但數據告訴我們:這個國慶檔放映場次超過353萬,刷新了中國影史國慶檔場次最高紀錄。也有人分析:關鍵是國慶檔影片爆發力不強,與觀眾預期還有距離。這是有道理的。目前,《堅如磐石》《志愿軍:雄兵出擊》《93國際列車大劫案:莫斯科行動》繼續領跑著票房。
百花齊放永遠是文藝繁榮的標志。電影強勢復蘇原因是多方面的:影片質量的提升、市場活力的增強、觀眾電影覺悟的更加自覺。當然,有質量的電影是其中流砥柱,日趨開放的活力是其精神氣候。
今年,電影創作顯現出開放且尊重規律。從已經上映的影片看,它們的風格樣式是豐富的,藝術個性是鮮明的,加上題材的開放性和話題的現實性,讓電影變得更加活躍。《孤注一擲》《消失的她》《八角籠中》等是關注當下現實的重要收獲。藝術選擇回避現實,觀眾就會選擇離開藝術。這幾部影片觸動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痛點,比如對生活不確定的困惑、對旁人難信任、普通人改寫命運的磨難等等,影片最終點燃了人們內心的溫情亮點。每個時代的人們渴望了解和理解置身的生活,這構成電影創作的現實主流。
《志愿軍:雄兵出擊》《堅如磐石》上映后有所爭論,前者有其英雄主義的氣勢、主要形象的塑造和震撼的戰爭視覺場景;后者具有現實銳氣,也具有題材吸引力,影像的處理具有藝術心思。但人物關系設計和前史解密等過于繁雜,難以在一部影片容量中舒展敘述。《流浪地球2》這部科幻續作再度引發興趣。劉慈欣的原著+郭帆再度執導+劉德華和吳京等人的實力加盟,提供有效觀影價值。《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滿江紅》和《長安三萬里》潛心于中國歷史與文化,影片有了文化底氣和各種精彩的表達。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既是文化自信的根與源,也是電影創作的源與流。看到影院里孩子們與片中李白一起朗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何等感動!另外,一些青年導演的影片銳氣逼人,如《宇宙探索編輯部》《臍帶》《撥浪鼓咚咚響》等。我們曾用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導演來概括不同時期導演的群體美學,如今學術界放棄用“第七代”來描述新生代導演,不是因為理論家詞窮,而是這些導演太個性太多元,難以放在一個籃里籠而統之。這是可喜的。
得觀眾者得電影天下。我曾經撰文提出:中國觀眾在場而不缺席,這是近年中國電影強勢復蘇的根本力量。電影觀眾是電影的消費主體。“消費即生產”,沒有觀眾、沒有消費,就沒有電影生產的持續。觀眾更是電影欣賞和評價的主體,觀眾的進步引導著電影的進步。《強影之路2023白皮書》以創作·市場、內容·宣發、公司·資本、科技·變革等產業篇章,分析各種經濟數據及觀眾觀影變化,見解獨到并有所啟發。我們認識到:中國電影觀眾在日益成熟,它不僅表現在主體觀眾年齡層次的提高,也體現在他們對電影審美判斷的提高。白皮書中提到案例《超能一家人》最初為檔期內想看人數第一,上映后觀眾口碑不佳,直接導致票房跌落預期;《消失的她》上映初期預計票房僅10億左右,最后則獲得35億票房。《八角籠中》起初普遍不被看好,甚至動搖著制作者信心,結果票房超過了22億,這里觀眾評說在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年頭,創作者或制作者不能再輕易地定義觀眾興趣,也不能再簡單恪守著所謂市場大數據,以此推導或規制電影創作及市場預期。電影欣賞的即視性,加上社交媒體帶來的觀后評說即時性,讓影片在上映后即刻區分出高低。電影營銷的夸飾宣傳日趨式微,觀眾比以往更加懂得電影。
閱讀這本《強影之路2023白皮書》,還時常觸發我對電影現象的思考。
電影熱門檔期的競爭更加白熱化,頭部影片為數不多,票房占比居高不下。從春節檔、暑期檔到國慶檔,頭部影片排片的高占據率、票房的高占比率似乎成為不可逆轉的現象。比如,今年春節檔總票房為67.24億元,排名前兩部的影片票房為47.44億元,占比70.55%;暑期檔票房超過206億元,前三部影片《孤注一擲》《消失的她》和《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票房達到95.3億,占比則達到46.2%。頭部影片優勢明顯,意味著其他影片的境遇難堪。當許多分析報告只聚焦獲得高票房影片的高光時刻,也許應該分析數以百計低票房影片的生死存亡。它們也是中國電影的部分甚至絕大部分的存在。我在多年前提出兩個“30”的概念,即單部影片排片不要超過30%、影片票價不要低于30元。主要針對當時大投資影片異常搶占熱門檔期的排片空間,針對隨意降低票價產生不合理競爭。目前,影市日益規范,但如何讓那些中小成本電影,尤其是年輕導演的首部電影獲得更多市場關注,依然是棘手且重要的課題。
電影制作成本繼續趨高,投入與產出總量失調。記得吳貽弓導演曾經說過:當年拍攝《城南舊事》,廠里決定破格給予50萬經費,他高興得跳了起來。如今,千萬級的投資是常規成本,幾個億甚至十幾億也習以為常。極度的制作投資帶來極大的產出壓力,即使有些贏得高票房的影片,也未必贏得高利潤。我們現在有各種票房統計體系,但還沒有電影制作投入的總量統計,所以難以統計電影行業的實際盈利率。因此,加強更為完整的經濟數據統計和分析,更加深入考察電影行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尤其是投入產出的規律,也是需要的。從當前與長遠看,中國電影金雞獎設立中小成本影片獎,旨在鼓勵制作成本的控制,遏制投資競賽,鼓勵藝術追求,其意義日益彰顯。
未來已來。根據國家電影發展戰略,2035年中國要建成電影強國。今天的耕耘就是明天的收獲。在今年國慶長假后中國電影票房迫近500億元,大家在預估年度最終票房,認為可以達到530億至550億,當然還有更加樂觀的。不管是樂觀的,還是更加樂觀的,其實都是大家對中國電影潛力和未來的信心,對中國電影發展的內心渴望:中國電影需要勝利!應該勝利!當然,大家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懂得,中國電影繁榮的核心依舊是優秀電影。用心拍的電影,觀眾會用心看,實踐已經證明這是中國電影的發展經驗,也將是中國電影贏得未來的重要實踐。
2023年10月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