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2 20:48:13
每經特約評論員 任玉潔、傅奕蕾
每經編輯 黃宗彥
為深入貫徹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關于做好綠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的戰略部署,進一步提升資本市場服務綠色低碳發展能力,中國證監會和國務院國資委日前聯合發布《關于支持中央企業發行綠色債券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是繼5月初國資委《中央企業債券發行管理辦法》后又一有力新規。《通知》旨在通過完善綠色債券融資支持機制,助力中央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中央企業在國家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所承擔的責任,示范、引導、帶動民營經濟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一、我國央企行業分布情況
中央企業是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支柱。在廣義上,中央企業主要包括三類,一是由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企業,提供公共產品、壟斷產品和競爭性產品,包括石油、一般工業等行業;二是由金融監管部門、證監會管理的企業,屬于金融行業;三是由國務院其他部門或群眾團體管理的企業,包括煙草、鐵路客貨運等。在狹義上,中央企業是指由國務院或委托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行使出資人職責的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企業。
據2023年11月國資委最新披露的名錄統計,我國共有97家央企。從央企行業分布來看,央企廣泛分布于31個國民經濟2級分類行業,在能源、制造、建筑、交通等“雙碳”目標下產業轉型的關鍵領域均有涉及。其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批發業、土木工程建筑業分布企業較多,分別占央企數量比例的10.31%、9.28%、8.25%;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等能源行業也有涉獵,合計占央企數量比例的7.22%,相關行業的轉型升級也是“雙碳”目標下提升經濟結構發展韌性中的重要舉措。從央企資本面來看,披露數據顯示,50%的央企注冊資本超200億元,近15%的央企注冊資本超1000億元;50%的央企市值超2000億元,近20%的央企市值超5000億元。
圖 1 97家央企主要行業分布
二、中央企業綠色債券發行現狀
據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綠色債券數據庫統計,截至2023年11月末,中國境內貼標綠色債券存量規模約3.44萬億元。其中,經發債主體篩查,97家央企中有16家央企曾發行綠色債券,綠色債券發行數量總計142只,募集資金規模為4180.97億元。具有綠色債券發行經驗的央企僅占名錄總樣本的16.5%,央企募集資金規模約占境內貼標綠色債券市場規模的12.15%,央企在綠色債券市場的參與度與活躍度仍有待提升。
圖 2 截至2023年11月末97家央企綠色債券發行情況
從橫向比較來看,2016年至2022年,央企綠色債券發行規模和國有企業發行規模呈現波動上升的態勢,2023年央企及國有企業綠色債券發行規模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下跌,截至2023年11月底,央企及國有企業綠色債券發行規模較去年末分別減少72.66%、17.08%,央企綠色債券發行數量更是從2022年起便呈現下滑態勢,復合下降比例達45.16% ;雖然同期境內普通綠色債券發行數量和規模也呈下降態勢,分別下降18.11%、0.52%,但顯然央企綠債發行規模的下滑幅度明顯更大;且2023年我國債市總體偏強,內地債券發行較往年增勢不減,據wind數據統計,前三季度各類債券發行合計53.0萬億元,同比增長13%,信用債發行14.5萬億元,同比增長5%。由此來看今年綠債市場發展略顯疲軟,其融資成本優勢尚未充分顯現,加之嚴防“漂綠”背景下第三方評估認證和對綠色募集資金投向的管理趨嚴,各種綠色債券“首單”熱情退卻。于央企而言總體規模和數量的下降受宏觀經濟情況影響,疊加企業內部穩健財務需求等因素影響,央企減緩加杠桿速度以穩定風險管理與業務增長。圖 3 歷年央企及國有企業綠色債券發行情況
從募集資金投向來看,僅有未過半數的央企披露了綠色債券的資金投向,具體來看央企綠色債券募集資金主要投向基礎設施綠色升級、清潔能源產業,募集資金約占已披露債券金額的七成,與全國范圍內綠色債券募集資金的主要流向相同。然而,在央企發行的綠色債券中,有超60%的債券數量和超70%的債券金額未披露其具體投向,也進一步顯現出綠色債券發行的信息披露仍有待加強。
圖 4 央企綠色債券募集資金投向情況(規模統計)
從發行人行業來看,根據證監會大類行業統計,發行綠色債券的央企主要分布在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該行業央企發行綠色債券數量和規模占總樣本的80.99%、82.91%。其中,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發行綠色債券數量較多,分別為44只、26只,同時發行綠色債券規模較大,分別達1270億元、1202.18億元。從總體上看,央企綠色債券的平均發行期限為3.08年,低于同期普通綠色債券3.78年的平均發行期限;平均票面利率為2.95%,由于企業信用資質較高,央企發行綠色債券具有成本優勢,較同期限綠色債券發行成本低約40bps。
表 1 行業分布下央企綠色債券發行數量、規模、期限及利率水平
基于97家央企所處的31個行業2級分類,對標行業分類下所有發行人企業性質的發債情況,以及當前央企綠色債券的發債情況,可以看出當前發行綠色債券的央企主要分布在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綠色債券發行的行業分布有待多元化。結合央企在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土木工程業企業分布較多的特征,以及目前綠色債券在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土木工程業等行業有較多的應用案例,未來除太陽能利用、風力發電等可再生能源設施建設與運營外,央企在運用綠色債券支持城鄉公共交通設施建設與運營、綠色建筑等領域仍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
三、《關于支持中央企業發行綠色債券的通知》中的重要理念
《關于支持中央企業發行綠色債券的通知》創新提出要加強對央企發行綠色債券的激勵、鼓勵將ESG因素納入信用風險考量、發揮中央企業綠色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對于提升央企綠色融資便利性、倡導央企可持續發展理念、引導央企資金流向“綠色”“高精尖”領域具有積極作用。
一是對央企發行綠色債券的激勵。激勵機制是綠色金融市場發展的重要支持,比如在綠色信貸領域,碳減排貨幣政策工具發揮了關鍵的作用;綠色債券的激勵機制也一直在探索中。本次《通知》開篇即提出“完善綠色債券融資支持機制”,包括優化審核安排、提高融資效率;在通用質押式回購業務中有條件的適用信用債最高檔折扣系數等。同時也提到探索包括在管控中央企業債券占帶息負債比重時將綠色債券按一定比例剔除、在第三方回購業務中探索為央企及子公司綠色債券單獨設立質押券籃子等舉措,這些更直接的支持對于提高央企債券發行動力將產生積極作用。
二是對ESG因素納入信用風險考量的鼓勵。《通知》指出鼓勵信用評級機構在信用評級過程中,將發行人的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因素納入其信用風險考量,并在信用評級報告中專項披露。雖然這是鼓勵性舉措,但為了提高債券對投資者的吸引力,發揮央企的引領作用,預計在綠色債券發行中央企ESG信息的披露和評級會得以發展。2023年國務院國資委辦公廳發布了《關于轉發<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專項報告編制研究>的通知》,就規范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 信息披露等提出相關引導性規范,也標志著中國本土化ESG體系建設邁出重要一步,結合本次《通知》中關于ESG信息披露的要求,未來不管是包括央企上市企業在內的各央企公司的ESG能力建設,還是中國ESG數據市場、評級市場,均將會有進一步的發展。
三是關于投向領域方面。除了節能降碳、環境保護、資源循環利用等綠色產業外,《通知》也特別提到了發揮中央企業綠色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即募集資金投向綠色領域科技創新項目,以支持綠色低碳關鍵核心技術共建突破和推廣應用。債券基于其對各類型風險和期限的包容性,使得其在支持科技創新方面有較突出的優勢,近年來除了快速發展的綠色債券市場,科創類債券市場發展也值得關注,2023年前11個月,我國境內外共發行科技創新公司債券14只,合計規模約93.4億元;發行科創票據17只,合計規模130.5億元。未來綠色債券與科創類債券市場有融合的機遇與需求,央企的在相關領域的探索將使得更多資金開始關注并投入綠色技術,進而支持綠色產業發展,對于我國科創動力的提升有積極作用。
四、支持綠色債券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在頂層設計端,為提升央企發債管理方式與我國債券市場快速變革下的適配性,活躍資本市場并形成綠色低碳核心競爭優勢,制度建設仍需在兩方面發力。一是加大對綠色債券融資的政策引導力度,這也是本次《通知》中提出的重要內容。此外,引導配套綠色債券的典型融資模式和優質綠色項目庫,并將減污類、降碳類、增效類指標納入綠色債券發行的激勵約束,也是提升綠色債券投放效率的制度優化方向;二是加強市場透明度建設,加快落實《通知》中關于建立信息共享機制的要求,同時在此基礎之上,優化制度建設對債券發行“分步驟”“分流程”的差異化監管,對發行前、發行中、發行后的融資及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動態管理與報告,有助于落實央企融資的風險防范,保障綠色投融資與企業財務杠桿管理目標相協同。
在中央企業端,活躍綠色債券市場方面仍有較大空間。包括推動綠色資金流向新能源、清潔能源、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同時通過設立綠色發展基金、低碳基金發行綠色債券,或通過外部增信等方式支持子公司發行綠色債券,提升央企在綠色債券市場中的參與度與活躍度。此外在探索“科創”“轉型”“碳資產”“綠色領域基礎設施REITs”等新標簽與新模式中也有進一步發揮作用的空間,豐富綠色債券與轉型債券產品供給,驅動我國產業技術戰略升級。
在證券市場端,證券交易所與證券機構應著力提升綠色債券融資服務質效。一是要發揮“潤滑劑”作用,發揮市場組織功能,加大綠色投資咨詢、綠色資產保薦與承銷等綠色債券業務及產品的推介力度,推進市場綠色投資理念。二是要發揮“大買方”作用,以綠色指數為基礎開發公募基金等綠色金融產品,加強機構間合作并拓寬“基金+債券”“保險+債券”等融資模式,降低債券市場綠色融資風險與融資成本。
作者任玉潔系中財大綠金院綠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傅奕蕾系中財大綠金院研究員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