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四川頻道

每經網首頁 > 四川頻道 > 正文

只此青綠,只此四川

天府新視界 2024-07-26 11:26:27

圖片

7月23日,備受關注的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官宣新成果: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遺址新發現與玉石器生產加工相關的遺存,經專家初步判斷為玉石器“生產車間”。

同一天,三星堆博物館宣布,通過對出土殘件的三維數據采集,在數字化技術的輔助下,高達2.88米的三星堆二號青銅神樹已成功實現數字化虛擬復原。觀眾可以在三星堆遺址新出土文物保護修復成果展上一飽眼福。

今年以來,三星堆文物已先后“出差”上海博物館東館、內蒙古呼和浩特博物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等地,神秘瑰麗的古蜀之花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處處留香。

在三星堆驚喜連連的同時,四川的另一大文化IP蜀道也頻頻刷屏——

6月18日,“蜀道行”文化遺產展示推介活動暨文藝名家蜀道行采風活動啟動,聯動川陜甘渝等蜀道沿線省市,發掘蜀道內涵,書寫蜀道傳奇。

7月8日舉行的蜀道研究成果發布暨專家學者蜀道行活動上,作為《蜀道文庫》系列成果之一,《蜀道遺產叢書》《蜀道方志集成·陰平道卷》《蜀道方志集成·金牛道卷》和《蜀道棧道圖集》4部蜀道研究成果發布,極大豐富了蜀道研究資料。

此外,匯聚蜀道沿途四省市珍貴文物近400件的“雄關古道 經緯中華——大蜀道上的天地人與中國精神”特展將于7月28日在四川博物院拉開帷幕。

……

習近平總書記到廣元市劍閣縣翠云廊、德陽市廣漢市三星堆博物館等地視察一周年以來,蜀道、三星堆等四川文化大IP持續面向國內外描繪四川的萬千氣象。透過古柏群與青銅器的一抹青綠,我們看到蒼松翠柏的千古守候,看見文明勃發的萬里吉金。

圖片

翠云廊航拍 攝影/C視覺 華小峰

圖片

青是生命本色。

作為古代關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古蜀道的重要路段,廣元市劍閣縣的翠云廊上,有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人工栽植驛道古柏群。從一粒種子到參天大樹,從一歲枯榮到歷史滄桑,它們以生命的常青之姿,看慣秋月春風。

去年9月,四川發出《關于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黨政“一把手”擔任的林長堅決扛起古樹名木保護的政治責任,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屬地管理、原地保護、科學管護的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機制。

今年2月,四川印發《四川省千歲古樹名木保護三年行動方案》,提出加快構建包括千歲古樹名木診療、復壯專業隊伍建設在內的保護體系……如今,“一樹一檔案”的工作正在四川全面鋪開,古樹名木們即將全部擁有自己的“戶口簿”。

一抹生命之青,映照出四川良好的生態本底、蔚為壯觀的古樹名木。劍閣縣是廣元古樹名木分布最為集中的區域,尤其以翠云廊的古樹名木保存最為完好、里程跨度最長、數量最多。其中,被譽為“國之珍寶”的“劍閣柏”,樹高27米,樹齡長達2300年。而放眼整個四川盆地,與劍閣柏一樣的古樹名木家族其實無比龐大:四川現有古樹名木71578株,當中樹齡在2000歲以上的就有49株,兩株1700歲的“中國楨楠王”同樣在雅安滎經的云峰山上“站”成傳奇。更有“植物中的活化石”桫欏、珙桐、銀杏,它們的家族從遠古時期就在這片土地上扎根,在這片舒適的土地上代代生息。

一抹生命之青,交融著四川的古與今,與這片土地上的中華文明息息相關。古蜀道上眾多的交通遺存與文化景觀,保留著歷史變遷的痕跡,使它被譽為“古代陸路交通活化石”:五丁開山、秦并巴蜀、諸葛北伐、曹魏伐蜀、明皇入蜀……這些故事,早已成為刻進中華民族DNA里的文化記憶,每一段都能被人們說上千年。古蜀道更是一條人文之路:岑參、杜甫、白居易、陸游、范成大……文人雅士、遷客騷人,都曾在這條路上留下各自的吟詠,物喜己悲之間,他們有意無意地成為歷史的見證。

一抹生命之青,濃縮著一脈相承的生態思想,啟發著當下的生態文明建設。翠云廊上,明代開始頒布實行的“官民相禁剪伐”“交樹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襲至今、相習成風,既守住了此間一片青綠,更激發著古樹名木保護的時代之聲。如今,腳踏滄桑的青石板路,行走在翠云廊古柏林中,我們依然能夠在陣陣清風中,感受到好的制度框架與代代堅守的制度執行所留給我們的寶貴生態財富。一抹青綠,讓我們感覺過往的歷史距離我們并不遙遠,而豐沛的生態基因則為歷史持續注入文明動能。

圖片

青是歷史綿延。

青銅器原是金色,歲月沉淀讓它們褪去金黃,留下滿身青綠。因此,青又是歷史的成色,是文明綿延不絕的色彩。從歷史深處走來,一抹青色流淌在青銅器的紋路間,跳躍于文人墨客的詩行中,閃爍在三蘇的靜水深流里,讓人們在青意里,感受中華文明如何從溪流匯聚成江河,走向遼闊深遠。

這一抹青色,是文明的先聲,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跫音回蕩。1986年,沉睡數千年的三星堆文明“一醒驚天下”。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新發現6座祭祀坑,再次聚焦世界目光:神秘的青銅人頭像、肅穆的青銅大立人、夸張的青銅縱目面具……向人們展示了塵封四千多年的古蜀王國,深邃的歷史深處,青銅冶鑄工藝將文明的華彩凝練,三星堆與黃河流域、長江中下游青銅文明交融發展,古蜀文明成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牢記囑托,如今,四川正扎實做好三星堆遺址的田野考古、文物保護等,讓這一抹綿延的青色,弦歌不輟,成為泱泱中華的文化活水。

圖片

三星堆青銅器

這一抹青色,是接續不斷的新發現、新成就,造就了巴蜀文化的滿園春色。“匠心妙手——三星堆遺址新出土文物保護修復成果展”正對外開展,展出的近九成文物為首次亮相。一年來,三星堆遺址新發現、新成果頻頻刷屏,從發現到解讀,古蜀文明漸明。新發現建筑基址和手工業作坊分布、朝向呈現明顯規律,新確認三星堆古城水門、城門等,讓人們看見距今三千多年前三星堆古城已有清晰城市規劃。如今,四川正以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抓手,讓人們在青綠之間遙望歷史的吉光片羽。

這一抹青色,是涓涓細流,讓人們從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蘇文化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自古以來,蘇門“讀書正業、孝慈仁愛、非義不取、為政清廉”的好家風代代傳習,蘇軾母親程夫人“不發宿藏、不殘鳥雀”的家教典故口口相傳。“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點題、答卷,清水潺潺。高標準建設的三星堆研究院、蜀道研究院和三蘇研究院相繼成立,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活水汩汩而下。傳承、讀懂、闡釋,四川文化的拔節向上,青翠動人。今年5月,三蘇祠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蘇軾書法全集》、《蘇海漫游叢書》(論文集)、《中國有三蘇——三蘇家風家教》等書籍的編輯出版,證明為何“一滴水可以見太陽”。6月8日,三蘇祠打造的三蘇文化大數據庫正式上線,讓蘇粉隨時暢游蘇海成為現實。當我們把“三蘇”“蜀道”等放在民族自信的道路上去思量,其帶來的不僅有流芳的詩意,還有作為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應有的志氣、骨氣、底氣。

圖片

青是文脈傳承。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古木常青、文化長存,離不開一代代守護者、傳承人,用青春之青,護文化常青。

傳承,是保護與守護。

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古蜀道上,叮囑同志們把古樹名木保護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

一年來,隨著數條研學線路的開通,走蜀道的人越來越多。而在古蜀道旁的廣元市劍閣縣劍門關鎮天橋村,放假歸來的孩子們,拿著小喇叭,走街串巷向游客、村民宣傳護林知識。從小娃娃到古稀老人,這個村子,幾乎人人都是“護林員”。他們從小就是聽著古柏的故事長大的,這里的大人娃娃都像敬畏自己的長輩一樣敬畏古柏。

傳承,是修復與研究。

前不久,#00后已經開始研究三星堆了#的話題登上熱搜。四川大學三星堆遺址考古隊這個大部分由“90后”“00后”組成的團隊,在三星堆祭祀區的5、6、7號坑已經累計工作近30個月、7000多小時,出土數千件珍貴文物;而三星堆博物館文物保護和修復中心一樓,還有一批“90后,投身文物修復,把背影留給游客。

文保領域年輕的專業工作者,在四川還有很多。在廣袤大地上,一支青年隊伍在高寒、缺氧、大風、極端天氣頻發的惡劣環境中,連續發掘稻城皮洛遺址、資陽濛溪河遺址和遂寧桃花河遺址,拼出了舊石器時代的文明印記。在包括他們在內的一代代文物保護工作者的努力下,四川3個遺址項目被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13個遺址項目被納入“考古中國”研究項目。

圖片

皮洛遺址 攝影/C視覺 何海洋

傳承,更需要制度保障。今年5月6日,全省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座談會舉行,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扎實推動我省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高質量發展。會前不久,《四川省加強石窟寺聯合保護工作方案》《四川省加強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聯合保護工作方案》《全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三年提升行動方案(2024—2026年)》相繼印發,文物保護系統發力、法治護航。

傳承,終究要營造氛圍。四川實施傳承人記錄工程,建成省級非遺檔案館和非遺數據庫;實施非遺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13個研培院校已舉辦培訓班108期,覆蓋超3200人。而借助互聯網,越來越多的四川年輕人擔負起了文化傳承發展的責任,如峨眉派女子功夫團、雁鴻、小萬姑娘、彭南科、山白等非遺傳承博主紛紛涌現。文脈在傳播中傳承。

歲月無言見證,傳承擲地有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過傳承中華文脈的接力棒,正是守護文脈的最好方式。

圖片

青是創新動能。

中華歷史文化猶如一棵古樹,深深扎根中華大地,枝繁葉茂、碩果累累。過去一年,四川用新技術、新載體、新形式傳播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僅賦予了四川繼往開來的持久力量,更讓歷史年輪里的文化之光愈加明亮。

與時俱進活化、利用好歷史文化,讓青山常青、文化常新。穿越古今,2300多年歷史的蜀道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一年來,掛牌成立蜀道研究院,舉辦中國蜀道論壇、中國蜀道文物展等學術研討交流活動;以蜀道文化保護傳承為主題創作的川劇《蜀道行歌》,唱出廣元年輕一代的蜀道情懷;創新劍門關文學獎評選,創作《蜀道行歌》《葭萌春秋》等文藝精品;以蜀道為依托拍攝《翠云廊》《天下雄關》等紀錄片……創新利用歷史文化,古蜀道的綠色生態資源,配上與時俱進的創新表達,活色生香。

圖片

《蜀道行歌》在廣元大劇院成功首演 圖據廣元日報

用新技術打開“新空間”,讓歷史文化的表達越來越“青春”。這一年,借助AI修復技術、3D打印、三維數據復原新出土重器文物等,三星堆背后神秘的古蜀文明更加可感、可知。今年,三星堆博物館新展廳“對話三星堆——互動體驗廳”正式開放,游客戴上MR導覽眼鏡,眼前便可出現文物全息投影的動畫與講解,沉浸式體驗三星堆人的服飾、發式、冠式、飲食、自然生活環境。前不久,三星堆象牙保護取得階段性成果,通過化學材料脫水加固和微生物加固兩種方法,象牙的強度已經可以達到健康象牙的20%左右,基本滿足了考古出土象牙未來在博物館展出的條件……被科技“喚醒”的三星堆,煥發新的生命力,令人驚艷不已。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四川正在通過文化產業、業態、產品等具體載體創新發展,努力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三星堆博物館推出青銅面具文創雪糕,一炮走紅,文創館里也擺滿了文具、擺件、服飾等琳瑯滿目的文創產品。這些產品既滿足了游客的文化消費需求,也推動了三星堆文化的廣泛傳播。

跨越時空,歷史文化歷久彌新,青春閃耀。

圖片

 

 

撰文/成博 邊鈺 劉志杰 范吳瑕 編輯/梁慶 郭書瓊 責編/謝夢 審核/姜明

 

 

責編 趙橋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在线视频免费国产午夜 | 欧美v日韩v亚洲v最新在线 | 五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在线视频首页 | 日本精品一二区性爱片 |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