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8-15 11:29:22
◎這個行業的特點,跟過去傳統的地產開發投資邏輯是完全不同的。代建是一個服務的邏輯,而地產投資更容易標準化,但是我們代建的每個客戶要求都不一樣,內部管理標準、價值取向都不同,在這樣的離散度之下,必須針對每個項目、每個客戶量身定制服務,這樣才能服務好委托方。
每經記者 包晶晶 每經編輯 陳夢妤
“地產行業在進行深度調整的時候,代建領域市場規模不可避免地也會受到影響,但我認為這是階段性的。從行業滲透比例遠低于國際水平、對好房子永續性的需求、對盤活大量存量物業的需求等方面來看,代建行業在中長期還是會持續向好。”
8月14日,在2024年博鰲地產發展暨代建大會上,旭輝建管總裁劉冰洋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
NBD:2024年上半年,旭輝建管新簽約面積排到了行業TOP2,快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是什么?
劉冰洋:旭輝建管上半年簽約面積為729萬平方米,新增合同額超過22億元,超過去年全年的簽約合同額。復盤總結來看,核心突破來自幾個方面。第一個,提出“定制化服務專家”定位之后,從全維度服務理念出發升級了服務體系;第二,整個體系的投入、調動的資源力量更大;第三,市場確實有新增機會,包括城投類項目、紓困類項目和AMC存量項目的機會。我們通過深耕上述市場,抓到了機會點。
旭輝建管一直強調自身“服務”的屬性,最關鍵的就是要為甲方、為項目創造價值、兌現價值。從目前的合作來看,在價值創造上,我們一直保持高兌現度,所以也獲得了客戶認可,疊加效應也讓我們實現了業務的快速增長。
代建的每一個項目都有它的特點,資產管理視角下的診斷尤為重要。代建全過程的價值創造、面對復雜問題的綜合解題能力,以及提供全維度的貼心服務,都讓委托方對我們更有信心。此外,旭輝建管的直屬團隊也是我們重要的優勢。這幾條優勢,讓我們2024年的復委率(再次委托)也在快速增加。
NBD:旭輝建管這種“定制化服務體系”最難的環節是什么?
劉冰洋:這個行業的特點,跟過去傳統的地產開發投資邏輯是完全不同的。代建是一個服務的邏輯,而地產投資更容易標準化,但是我們代建的每個客戶要求都不一樣,內部管理標準、價值取向都不同,在這樣的離散度之下,必須針對每個項目、每個客戶量身定制服務,這樣才能服務好委托方。
難點就在于,第一,要投入大量精力。每一個項目獲取之前,要投入3~6個月時間和委托方詳細深入診斷項目,看機會、看風險點,分析預計收益及經營指標,分析項目運營需要的投入和可能的演變路徑。只有這樣充分達成共識之后,我們才選擇去跟客戶去合作,這也意味著,我們對項目的經營兌現度是可以保證的。
第二,面對各種各樣的業態、各種各樣的項目階段,要真正實現定制化,必須要有很強的綜合解題能力。其中包括傳統的定位、規劃、設計、開發、營銷能力,還有資源整合、創新能力,只有能力全面,才有可能做到定制化,這對于團隊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
NBD:當前代建行業不可避免地存在低價競爭,也面臨著規范化的挑戰,作為頭部企業有哪些應對策略?
劉冰洋:客觀地說,代建行業在中國還算一個新興行業,希望每一家企業、相關管理部門,包括行業協會今年成立的代建分會,一起共同完善、推動市場發展,更好地規范市場。
從旭輝建管的角度來說,首先是參與這個行業的規范和建設。其次,我們跟各個地方的管理部門保持了非常好的溝通,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城市在代建這件事情上有很強的離散度。
比如浙江,已經有很規范、很完整的管理制度和體系,但很多城市還沒有,我們可以把先進的經驗帶到想發展代建的地方。我們可喜地看到,這兩年很多省份和城市在快速推進代建行業管理辦法的研究和制定,陸續發布相關規則。很多城市從不知道代建是什么到要找代建,從對方必須入大股到今天純輕資產代建業務的開展,這個趨勢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向好,所以我們也看到了未來的發展機會。
NBD:旭輝建管下半年會在哪些領域重點發力?
劉冰洋:下半年,旭輝建管有幾大戰略任務。
第一,我們在拓展端要保持持續的、強有力的簽約態勢。這個行業只是一個細分子行業,所以它的市場容量空間相對可以預估,我們必須成為頭部企業,才能保持長期發展的可能性和動力,對此我們會保持比較高的投入度。
第二,要做“好房子、好社區”。好產品是我們未來真正能夠在行業生存發展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我們在客戶研究、產品研發創新和社區運營上會加大力度。我們在蘇州與相城經開國控合作,打造了主城區第一個四代住宅項目。為了這個項目,我們與委托方一起跟政府溝通了半年多時間,一起來推動四代宅在蘇州落地規范的完善。地產是個永續行業,客戶需求是不斷迭代的,所以我們要回歸以客戶為中心去迭代產品。
現在大家購房,買的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物理空間,還期望得到情感價值和情緒價值。越來越多的人更愿意與志同道合的人生活在一個社區,比如說現象級產品阿那亞、麓湖社區等,都非常注重社區情緒價值的營造,我們也會在這方面加大投入。
此外,在服務體系和團隊能力上,我們也會持續發力,尤其是提升團隊復雜問題的解題能力、價值創造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和服務力。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我們的長期競爭力,在這個行業長期發展下去。
封面圖片來源:觀點機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