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9-02 21:25:34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彭水萍
自從去年下半年實施降費以來,今年上半年算是降費后首個完整的半年度。
記者從剛剛披露的基金半年報注意到,145家基金公司在上半年的累計管理費收入約583億元,相比于去年上半年的676億元,降幅超過13%。
不過具體到各家基金公司,情況又有所不同,有的是管理規模增,管理費降,還有的是管理費、管理規模雙降。此外,具體到單只基金上,部分“網紅款”權益基金上半年管理費同比減少超三分之一,有的同比減少近50%。
去年下半年,公募基金費率改革開啟,基金公司紛紛公告調整旗下基金的管理費率、托管費率。而今年上半年,算是費率改革后首個完整的半年度。
根據Wind統計數據顯示,剔除券商和券商資管,145家基金公司上半年的累計管理費收入約583億元,相比于去年上半年的676億元,降幅超過13%。
值得一提的是,這還是在管理規模增長的情況出現的下降,145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規模從去年6月底的26.4萬億元上升到今年6月底的29.6萬億元。
其中有20家基金公司今年上半年的管理費收入超過10億元,數量和去年上半年持平。具體如下:
不過,具體從這20家基金公司來看,大部分公司的管理費都是出現同比下滑,比如易方達、廣發基金、富國基金、南方基金等,管理費都有比較明顯的下降,而管理規模卻是同比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20家基金公司中,也有幾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費是在增長,比如華夏基金、天弘基金、華泰柏瑞基金。
除了這20家基金公司,還有56家基金公司上半年的管理費收入超過1億元,具體如下:
對比2023年上半年,這56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費收入也大多是同比下降,其中下降比較明顯的如前海開源基金,wind數據顯示,公司去年上半年管理費收入超6億元,今年上半年不到4億元。
還有中庚基金,去年上半年管理費收入近3億元,今年上半年不到1.5億元,而主要原因也不僅只是降費,還有規模的大幅下降,從300多億元的管理規模降到不足200億元。
當然,在這些公司中,也有部分基金公司上半年的管理費收入是同比增長。比如中銀基金、永贏基金、浦銀安盛基金、上銀基金、興銀基金等。這些公司管理費增長的背后,主要是管理規模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增長,且不少公司管理規模的貢獻主要來自于債券基金。
再從具體的基金產品來看,排在第一位的無疑是天弘余額寶,上半年在規模持續增長的情況下,管理費收入超過11億元,相比于2023年上半年的10.3億元,有比較明顯增長。
在權益基金方面,多只ETF由于規模大幅增長,管理費收入也同樣明顯增長,比如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從2023年上半年的約1.77億元增至今年上半年的約4.58億元;還有華夏上證50ETF,從2023年上半年的約1.38億元增至今年上半年的約2.67億元。
此外,不少“網紅款”主動權益基金,由于規模下滑,疊加降費的影響,管理費同比下降幅度較大。
比如中歐基金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今年上半年的管理費約為2.27億元,相比于去年上半年的4.53億元,減少近50%;易方達張坤管理的易方達藍籌精選,今年上半年的管理費約為2.4億元,相比于去年上半年的4.1億元,減少超40%。
還有興證全球基金謝治宇管理的興全合潤,今年上半年的管理費約為1.3億元,相比于去年上半年的2.04億元,減少超35%;富國基金朱少醒管理的富國天惠,今年上半年的管理費約為1.66億元,相比于去年上半年的2.5億元,減少超33%。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