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5 10:02:04
文/史現
未來城市理想的生活應該是什么樣?是早晨下樓,可以買到喜歡的早餐,或者就有想去的面包店和咖啡房;是在每個理想單元里,人們都充滿陽光,生活充滿了幸福感。
萬科于2018年開啟未來城市探索計劃,通過考察、研究和分析全球領先的50個城市實踐案例,提出未來城市中應該構建若干個獨立而又自給自足的未來城市理想單元,并以“活力、低碳、智慧”為核心理念,在上海嘉定新城落地打造“未來城市理想單元”全國首個項目——中建萬科•理想之地。
理想之地不僅僅是一個綜合社區,更是綠色低碳價值觀的傳遞,項目東部四個地塊實施近零碳社區,每年約相當于25萬棵樹的減碳貢獻,住宅全部實施超低能耗。
在房地產行業的轉型期,萬科始終堅持信念和理想。從2005年深圳萬科城4期綠建三星住宅項目的探索,到理想之地零碳建筑的落成,萬科在低碳和綠色建筑道路上不斷前行。
從嘉定新城地鐵站出來走向萬科理想之地,隨處能感受到可參與的低碳智慧生活。
理想之地引入了“綠視率”概念,提升立體綠化的視覺效果,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應用6種立體綠化形式,豐富綠化種類,為建筑和人群創造宜人景觀空間。例如,坡屋頂上種植著佛甲草,立面綠化種滿了常綠開花品種。
項目整體實施低碳社區,按照設計減碳量5052噸/年,相當于25萬棵樹的減碳貢獻。住宅實施超低能耗,采用被動為主、主動為輔的技術體系,比如社區商業光儲直柔系統、光伏光熱一體化等。
由于是純自主研發的產品系,沒有相似的案例和可參考的對象,理想之地提出40%光伏裝機容量之初,上海市還未有相應的規定。
走在理想之地,可以看見低碳技術的運用和人們的生產生活場景相結合:首個社區商業光儲直柔系統、商業濕垃圾100%就地處理、氣凝膠絕熱材料等20余項前沿技術,實現了從實驗室到生活場景的應用,讓全域低碳社區、局部近零碳社區得以展現,讓普通人看得到、用得好,還能從中獲益。零碳咖啡、舊物回收等低碳相關的社群活動,受到業主友鄰們的歡迎。
理想之地部分建筑的屋面采用的是木結構,這一綠色建材在生產加工過程中碳排放量較小。春熙集通過鋼木混合結構顯著降低碳排放,按照實際體積上計算,鋼結構大概占7%的體積用量,木結構占到93%。
由于一系列低碳理念的落地與實踐,去年4月,理想之地入選了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計劃財務與外事司和瑞士發展合作署發起的國際合作項目“中瑞零碳建筑項目示范工程”第二批示范項目。
中瑞零碳建筑項目,是通過引入瑞士的經驗和技術,支持中國制定零碳建筑技術標準和建筑行業中長期碳減排路線圖,并在不同氣候區建設零碳建筑示范工程,開展多種形式的能力建設活動,最終推動中國建筑行業的碳中和發展。
自2023年5月啟動后,經過中瑞團隊約一年多的共同努力,目前,項目已正式落成。經過三個批次的遴選,該項目已選取了10個示范工程,覆蓋包括辦公、住宅、學校等不同的建筑類型。
今年7月25日,中建萬科•理想之地中瑞零碳建筑項目示范工程落成儀式在新新所舉辦,展示了理想之地零碳建筑項目實踐合作成果,中瑞兩國在建筑行業減排領域共同暢談美好合作未來。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計劃財務與外事司副司長李喆表示,上海作為中國的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正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深刻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及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緊迫性。理想之地社區零碳示范工程的落成,正是我們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的具體行動。
此次通力合作,不僅充分體現了瑞士建筑設計理念在中國的適用性,也充分展示了理想之地近零碳技術、產品、材料和組織運行管理方式,有望為城市帶來更多美好體驗,開啟全新“雙碳”篇章。
據了解,目前,理想之地已入選多項國際和國家級創新示范,除了住房城鄉建設計劃財務與外事司與瑞士合作開發署聯合發起的中瑞零碳建筑示范工程,還包括科技部“零碳建筑”“直流機電”2項“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示范工程等,累計申請28項專利。
項目不僅為人們托起未來綠色低碳生活,同時傳遞低碳價值理念。萬科通過借鑒日本柏葉新城,以例行會議實現與城市建設相關信息的共享與合作這一模式,與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四葉草堂理事長劉悅來等社區營造團隊合作,探索社區營造新路徑。推動理想之地居民自發組織活動,增強社區凝聚力,推動社區共建。
1991年,中國內地第一個“業主委員會”在深圳萬科天景花園落地,帶來了“業主自治與專業化服務相結合”的社區管理模式;2010年,良渚文化村與業主共同制定“村民公約”,32條公約內容,幫助“塑造一個當代中國理想小鎮的行為樣本,踐行人與自然、人與家園、人與人無限尊重的可能”;2023年,理想之地業主共創“理想公約”,以開放式的公眾參與格局,與業主共同探索社區文化與社區營造的路徑。
“理想公約”提倡“綠色低碳是一種更未來的選擇”,內容包括珍愛能源,鼓勵使用節能電器及新能源產品,用可持續性的態度對待生活;堅持垃圾分類處理;自覺遵守路權,在社區內盡可能選擇步行、自行車等綠色方式;重復使用紙張和塑料袋,購買簡易包裝的商品,外出購物自備購物袋;優先選擇綠色產品,按需定量購物等等。
目前,基于業主共創的“理想公約”已經發布,致力于將理想之地營建成有溫度的家園共同體。萬科在上海、杭州等地運營“好有趣”社群服務,以興趣連接人們,實踐社區營造新路徑。
從實驗到實踐,作為未來城市理想單元的探索和落地項目,理想之地深入推進10分鐘社區生活圈的建設,將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融入社區生活之中,讓生活的濃度不斷提升。以此為觸點,逐步搭建起一個理想生活的平臺。以四大場館為公共文化事件發生器,未來將展開更多充滿活力與創新精神的場景,人們將在這里共建理想共同體。
什么是理想的未來城市?
“它應該不僅有利于人們理想地生活,而且有利于人們創造理想的生活,在這里,更深層次的不是技術未來,而是人文未來,是以人為中心,構建多維共生的關系連接。”萬科方面表示。
一步一行,一日一新,從構想到實踐再到實現,理想之地已不是“理想化的未來完成式”,而是從土地效率、行業發展、技術應用、城市記憶、社區營造、持續經營和品質服務等多個城市建設緯度,進行持續性探索與可能。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