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9-07 14:42:15
◎“其實當下大模型在to B側的商業化遠沒有大家想的這么欣欣向榮,在B端應用上,行業壁壘相對較深。其次,中國的企商對于自有行業化數據保密性要求比較高,真正設置了核心業務的,他們更多愿意是(以)私有化部署形態做。但真正走私有化路線時,反過來也影響大模型跟行業的結合,特別是復制和推廣。這個某種意義(上)講也形成今天的瓶頸。”騰訊集團副總裁李強說。
每經記者 黃婉銀 每經編輯 張海妮
當前,全球經濟疲軟、行業內卷加劇,尋求第二增長曲線成為企業普遍共識。毫無疑問,如何在逆勢中重塑增長,已經成為每一家企業的必答題。逆勢尋求新增長,就是在為困局找解法,為發展找路徑。
作為云服務提供商,騰訊云的增長動力之一就來自如何助力企業打開增長新密碼。
“合作伙伴面臨的問題跟我們云廠商面臨的問題基本類似,傳統泛互(泛互聯網)的市場已趨飽和,增長較緩。”近日,騰訊集團副總裁、政企業務總裁李強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不應該把精力放在友商,更多應該放在大的環境,尋找新的機會在哪里。與其在一個紅海市場卷,形成第二增長曲線更重要。無論是騰訊云自身還是推動合作伙伴增長,都是希望進入到更多行業,進入下沉市場。
另外,出海模式的轉變,也給企業參與全球競爭、尋找新的市場增長點帶來了機會,同時也帶來了云計算需求的增量。在包括游戲、娛樂等的泛互聯網行業,騰訊云2024年上半年出海業務增速超70%。
騰訊2024年Q2財報顯示,當季總營收1611億元,同比增長8%。其中,企業服務業務收入實現雙位數增長。截至目前,合作伙伴數量已經突破11000家,共同服務的客戶總數超過200萬家。三年來,收入過百萬元的合作伙伴數量增長了150%;兩年來,騰訊會議伙伴收入增長355%。
騰訊云副總裁、產業生態合作負責人楊晨表示,追求生態的繁榮是騰訊云的目標,但數量并不是體現生態繁榮唯一的目標,生態的質量相對更加重要一些。特別是在今天這個市場環境相對充滿挑戰的大背景下,從騰訊自身來講,重點還是要打磨好產品,練好內功,跟伙伴們一起提升客戶端拓展和運營的服務能力,這才是根本。
很長時間以來,騰訊云to B生態合作的思路是把“半條命”交給合作伙伴。騰訊云副總裁吳奇勝指出,未來一年,騰訊以開放的心態和把“半條命”交給伙伴的思路是沒有任何變化的:“過去我們還做了一些相應的調整,對一些我們認為有價值的伙伴還給予一些資源傾斜,對于做得不好的伙伴做了一些清退。未來更多不是看中11000家這個數量,更多的是有一套評價機制,讓伙伴在這里既能掙到錢,又能讓我們的業務共同成長。這是核心理念。”
李強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騰訊的基因就是非常注重與合作伙伴、生態的共贏,而這種共贏,能夠看到無論是政策的出臺、對待合作伙伴支持的力度,和市場友商截然不一樣,騰訊很少出臺一些政策沖擊到合作伙伴,反而是更多的支持,支持伙伴擴大市場。
“我們是堅定的,不是口號,我們砍掉了大量的集成、交付、咨詢、定制化開發業務,而這些業務實際上都交給了合作伙伴來干,有更大的‘蛋糕’給到合作伙伴,來讓這個生態變得更加繁榮。”李強補充稱,騰訊云在支持合作伙伴,幫助合作伙伴做轉型,不僅僅做云原生類的企業,因為云原生類的企業慢慢進入到存量市場,進入到新行業。騰訊云幫他們做培訓、賦能,一起聯合做行業化的解決方案,支持他們到下沉的市場開設新的機構,騰訊云也招募下沉市場當地的合作伙伴,參與到騰訊生態體系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情況越來越明顯。
中國有超過5000萬家的企業(2023年底數據,中國市場主體中企業數為5826.8萬戶),這些企業是以往很多廠商包括騰訊云在內難以直接覆蓋的,它們可能遍布中國的一線、二線、三線、四線的城市,所以下沉成了必然趨勢。
李強指出,發達地區收入的規模依然占騰訊云的大盤,但下沉市場增速非常快,可以為市場帶來不錯的增長預期。無論是發達地區云的存量還是早期云原生客戶存量,慢慢都進入了存量市場。下沉市場盡管體量上相對于發達地區來講還比較小,但增速遠遠超過發達地區。
“所以即便是在下沉市場的企業,他們也意識到云計算對于企業的降本是很好的手段,所以下沉市場我們看到還是一個非常積極的反饋,我們也會繼續堅定地在這個領域進行投入。”李強說。
下沉市場除了增長空間大,盈利狀況也好過頭部客戶。李強從公有云的份額情況觀察到,頭部大型企業公有云收入的比重還是比較大的。但是中長尾市場的客戶,雖然一個合作伙伴可能客單價每年只有幾千塊到上萬塊,但其盈利狀況可能比頭部客戶毛利高很多,而且它采取線上電銷方式經營,相對成本也較低,可以做近十億元的規模。
因此,李強也對記者坦言,中國企業的數量極其龐大,中長尾的力量非常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分潛力也能支持合作伙伴的業務越做越大。
AI大模型帶來的云計算需求,特別是智能算力的需求是非常明確的,這已經成為過去一段時間云計算廠商重要的增長引擎之一。
在李強看來,大模型應用在容錯率相對高一些的場景會更好一些,比如知識管理、營銷、客服、代碼、智能風控等領域。除了大模型本身,一套穩定、高性能的AI基礎設施尤為重要,它能真正幫助客戶低成本、低門檻地把技術落地到業務場景,帶來效率和成本的最優解。
目前,騰訊已經構建起了全鏈路的AI大模型產品矩陣,打造了20多個行業大模型,覆蓋50多個行業。9月5日,騰訊宣布推出新一代大模型“混元Turbo”,相比前代模型,騰訊混元Turbo的性能有顯著提升,訓練效率提升108%,推理效率提升100%,推理成本降低50%,解碼速度提升20%。
目前,騰訊混元在騰訊云上提供了多種尺寸的模型服務,通過API、專屬模型、精調模型等接入和使用方式面向企業及個人開發者全量開放。
“其實當下大模型在to B側的商業化遠沒有大家想的這么欣欣向榮,在B端應用上,行業壁壘相對較深。其次,中國的企商對于自有行業化數據保密性要求比較高,真正設置了核心業務的,他們更多愿意是(以)私有化部署形態做。但真正走私有化路線時,反過來也影響大模型跟行業的結合,特別是復制和推廣。這個某種意義(上)講也形成今天的瓶頸。”李強補充稱,在一些復雜的應用方面,大模型可能也還沒達到傳統行業的要求,但騰訊一直在進行很多有力的嘗試。整體來看,大模型商業化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