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9-11 16:19:39
每經記者 可楊 每經編輯 張海妮
“外界對大模型有相當多的誤解。”近日,李彥宏的一則內部講話曝光。李彥宏認為未來大模型之間的差距可能會越來越大。他進一步解釋,大模型的“天花板”很高,現在距離理想情況還相差非常遠,所以模型要不斷快速迭代、更新和升級;需要能幾年、十幾年如一日地投入,不斷滿足用戶需求,降本增效。
對于行業“大模型之間的能力已經沒有壁壘”的說法,李彥宏給出了不同觀點:“每次新模型發布,都要和GPT-4o作比較,說我的得分已經跟它差不多了,甚至某些單項上的得分已經超過它了,但這并不表明和最先進的模型就沒有差距了。”
他說,很多模型為了證明自己,會在發布之后去打榜,會去猜測試題目、答題技巧,從榜單上看,或許模型的能力已經很接近了,“但到實際應用中,實力還是有明顯差距的”。
李彥宏指出,模型之間的差距是多維度的。行業往往更關注理解、生成、邏輯、記憶等能力的差距,但卻忽視了成本、推理速度等維度,有些模型雖能達到同樣效果,但成本高、推理速度慢,還是不如先進模型。
李彥宏還表示,“在大模型時代之前,大家習慣了開源意味著免費、意味著成本低”。他解釋說,比如開源的Linux,因為已經有了電腦,所以使用Linux是免費的。但這些在大模型時代不成立,大模型推理是很貴的,開源模型也不會送算力,還得自己買設備,無法實現算力的高效利用。
“效率上開源模型是不行的。”他表示,“閉源模型準確講應該叫商業模型,是無數用戶分攤研發成本、分攤推理用的機器資源和GPU,GPU的使用效率是最高的,百度文心大模型3.5、4.0的GPU使用率都達到了90%多。”
李彥宏分析認為,在教學科研等領域,開源模型是有價值的;但在商業領域,當追求的是效率、效果和最低成本時,開源模型是沒有優勢的。
在大模型應用層面,李彥宏認為首先出現的是Copilot,對人進行輔助;接下來是Agent智能體,有一定的自主性,能自主使用工具、反思、自我進化;這種自動化程度再發展,就會變成AI Worker,能獨立完成各方面的工作。
他還表示,雖然“有很多人看好智能體這個發展方向,但是到今天為止,智能體還不是共識,像百度這樣把智能體作為大模型最重要的戰略、最重要的發展方向的公司并不多”。
李彥宏認為,智能體的門檻確實很低,很多人不知道怎么把大模型變成應用,而智能體是一個非常直接、高效、簡單的方式,在模型之上構建智能體相當方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