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9-27 17:39:49
◎估計韓束也沒有預料到,這部短劇能帶來“潑天”的流量。《以成長來裝束》目前播放量為6.1億次,播出當月,韓束在抖音的銷售額從幾千萬元躍升至億元級別。
◎目前美妝定制劇尚處于“廣告短劇”階段,行業亟須用爆款作品來撕下“廣告”標簽。在內容為王的時代,優質內容才是吸引廣告主的金鑰匙。
每經記者 杜蔚 王帆 實習生 曾茜 每經編輯 梁梟
從“怒甩渣男逃婚”的狗血逆襲,到全職主婦的華麗蛻變,這些高燃短劇不僅讓觀眾直呼過癮,更讓美妝大牌發現了“種草”新大陸。
今年以來,美妝江湖圍繞“定制短劇”的流量爭奪戰愈演愈烈。珀萊雅、韓束、丸美、SK-Ⅱ、雅詩蘭黛、海藍之謎等海內外美妝企業“短”兵相接,用精心策劃的短劇,席卷內容消費領域,只為送自家產品“C位”出道。
美妝品牌在自家定制劇中大量植入產品
圖片來源:短劇截圖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粗略統計,截至目前已有超20個美妝品牌定制了超80部短劇。它們以低成本撬動數億播放量,實現了從內容到銷售的華麗轉身。不過,美妝定制短劇掀起的“顏值革命”或讓傳統影視劇承壓。“更多品牌自制短劇且效果不錯的情況下,會擠壓到傳統影視劇廣告投放。”一位打造出過多部劇王的制片人向記者指出。
定制短劇等多元玩法,推高了珀萊雅、上美股份等公司的營銷成本。翻開財報,不少美妝品牌的銷售費用在總營收的占比高達約50%。此外,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美妝定制劇兩極分化的觀看量,也為企業敲響警鐘,倘若品牌短期逐利,將毀了這片新藍海。
與高富帥“先婚后愛”;底層少女一夜之間成為首富之女;全職主婦“手撕”渣男??這兩年來,美妝品牌定制短劇迎來爆發。一個個“爽文”題材的短劇外衣之下,實則是送產品“C位”出道——韓束“紅蠻腰”系列、珀萊雅的“紅寶石”“雙抗”系列等大單品,相繼通過短劇被網友“種草”。
美妝短劇的“第一把火”,是上美股份旗下的韓束點燃的。
韓束美妝定制劇 圖片來源:短視頻平臺截圖
2023年3月,韓束和抖音頭部達人姜十七合作推出短劇《以成長來裝束》。盡管劇情仍是俗套的“霸道總裁愛上我”,但節奏緊湊,“爽點”密集,仍然讓短視頻用戶欲罷不能。劇情中隨處可見韓束的植入,標題和評論區置頂也都是韓束的產品宣傳。單集時長只有3~5分鐘,一小時之內就能看完整部15集,也減輕了觀眾追劇的負擔,同時潛移默化地將產品和品牌理念灌輸給觀眾。
估計韓束也沒有預料到,這部短劇能帶來“潑天”的流量。《以成長來裝束》目前播放量為6.1億次,播出當月,韓束在抖音的銷售額從幾千萬元躍升至億元級別。隨后的半年內,韓束與姜十七一口氣合作了4部短劇,據業內按照姜十七的短劇報價統計,五部劇集投入只需要4500萬元,卻給韓束帶來了數億元的銷售額,投資回報率可見一斑。
初嘗成功滋味后,韓束乘勝追擊,接連推出《心動不止一刻》《一束陽光一束愛》等劇集。其中《心動不止一刻》播放量達到12億次。
借助短劇,韓束這個沉寂多年的國貨品牌徹底“翻紅”,不斷刷新銷售額。據上美股份2023年年報,韓束品牌2023年收入為30.90億元,同比增長143.8%。今年上半年,韓束的收入繼續保持翻倍增長,其中抖音GMV(總成交額)超34億元,已經超過去年全年。按單月計,韓束今年上半年每月都登頂抖音美妝,最高單月GMV超7億元。
在韓束之后,珀萊雅、丸美等國貨品牌,甚至歐萊雅、OLAY等外資品牌,也紛紛跟進短劇營銷。
美妝品牌定制短劇 圖片來源:App截圖
對于短劇營銷的初衷,珀萊雅(603605.SH,股價100.08元,市值397.07億元)方面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大家刷抖音愛看搞笑、治愈的內容,也開始愛看短小的劇情。在短劇中,創新營銷場景和內容,品牌及產品賣點深度植入更豐富的劇情場景中,更生動、更有趣,因此珀萊雅從2023年開始嘗試短劇。”
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從2023年開始,到目前已有超20個國內外美妝品牌定制了超80部短劇。韓束品牌的短劇數量最多,達到28部,合計播放量超過70億次,單部短劇播放量超過10億次的有3部;其次是珀萊雅品牌11部,合計播放量超過12億次,單部劇集最高播放量為3.9億次;第三是OLAY品牌、丸美品牌、谷雨品牌都是5部。其他推出短劇的美妝品牌還有百雀羚、蘭蔻、SK-Ⅱ、赫蓮娜、花西子、雪玲妃、薇諾娜等。
縱觀美妝品牌短劇營銷的思路,它們多在短劇中植入品牌的大單品,并以套裝和禮盒捆綁售出,降低消費者的決策成本。例如,韓束主打的“紅蠻腰”禮盒包含潔面、水、乳、精華、面霜五個單品,外加面膜、眼霜等贈品,價格399元;珀萊雅主打的“雙抗”套裝,包含水、乳、面霜,價格500元左右。
“短劇在消費者對新興娛樂方式的喜好中興起,類型越來越豐富,年齡層不斷擴展,逐漸走向規范化、精品化。這是很好傳播品牌、種草產品的方式,一切關于品牌、產品的營銷就是希望通過有效的溝通方式,滲透到大眾的心里。未來,其發展仍要看消費者的偏好趨勢。”珀萊雅表示。
近年來,快節奏的短劇發展迅猛。“2024年我國微短劇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500億元,到2027年有望超過1000億元。”《2024—2029年中國短劇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投資價值評估研究報告》指出。
“短劇是內容消費品,其本身有很強的可讀性和解讀性,可以反過來為物質消費品做推廣服務,給品牌二次賦能。”曾在短劇頭部企業就職的楊懷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短劇在得到廣泛市場認可后,已迭代為美妝企業突破自身邊界的一個產品推廣工具。
多位受訪者均告訴記者,珀萊雅等眾多美妝品牌對“電子榨菜”的大力投入,加速了短劇的進化。
“定制短劇的廣告形式優于過去傳統的廣告,物超所值才會吸引美妝品牌持續做。”成都天府寬窄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斌向記者表示,歐萊雅、韓束等美妝企業持續用短劇做營銷,有利于短劇市場上,創作隊伍的培育孵化。“這也給夾縫中求生存的創作者提供了一個新出路,讓部分傳統影視板塊的人多了一個獲得收益的渠道。”
美妝品牌在定制劇中的植入 圖片來源:短劇截圖
制片人趙聰向記者指出,美妝做定制短劇并非玩票,而是有著明確的商單轉化目標。今年其公司和抖音聯合出品并制作的由明星李若彤監制、主演的精品短劇《午后玫瑰》總招商體量達到800萬元,成為暑期檔爆款。“不少品牌都在調整(投放)市場策略,轉化率是金主們的重點考量標準。”
“對護膚品類而言,我們認為消費者在面對廣告植入的時候需要看出效果,看到反饋,而在短劇情景中的反饋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珀萊雅方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舉例,我們結合母親節的節點,定制的“母愛”專屬短劇《媽媽的遺憾手冊》,從女主出發,貫穿媽媽的媽媽和媽媽,催淚劇情激發三代的共鳴。“劇中女兒作為媽媽的‘閨蜜’身份去贈禮,激發了觀眾的送禮心智。”
趙聰分析認為,和硬廣相比,美妝品牌用短劇等內容來鎖定的方式,“能有效增加品牌與用戶之間的黏性,增加用戶購買和下單的欲望”。
部分美妝品牌的定制短劇已成熱搜話題 圖片來源:App截圖
盡管越來越多的美妝扎堆定制短劇賽道,但能吃到這波“電子榨菜”紅利的企業并不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粗略統計發現,截至目前,能從海量作品中突圍,獲得超10億曝光量的作品占比僅4%。
“短劇會讓品牌整體的觸達人群更趨向于年輕化。但具體吸引受眾情況需視情況來看,受投放賬號和內容影響比較大。”珀萊雅方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
楊懷玉等部分業內人士認為,美妝定制短劇的重點是在產品推廣,而非單純考核播放量。
“相比分集植入,定制短劇的內容力更強,更貼合品牌調性。”珀萊雅方面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截至9月該公司已投放超10部定制短劇,未來會持續探索創新。
趙斌向《每日經濟新聞》指出,品牌投放長劇集,往往需要花費較高費用,且露出時長有限,也無法預測劇集播出后的市場反響,難免孤注一擲;而現在,美妝定制短劇以其“短平快”的特點,可以將品牌原本對影視內容的投放預算,分散投資到多部作品中,形成更廣泛、更深入的品牌影響力。
美妝品牌定制短劇 圖片來源:短劇截圖
看似“性價比更高”的定制短劇,吸引美妝品牌不遺余力打造,卻也迅速抬高了各家企業的營銷成本。
翻開珀萊雅、上美股份等國貨美妝巨頭的財報,記者梳理發現,其品牌銷售費用高筑,占營收的比例達到50%左右。其中,營銷較為激進的是上美股份(02145.HK,股價40.7港元,市值161.99億港元),公司2024年上半年銷售費用增長137.1%(與營收同向增長),占總營收比重高達57.6%。而今年上半年,珀萊雅的銷售費用則同比增長48.08%至23.4億元,銷售費用率為46.78%(2023年同期為43.56%)。珀萊雅稱,主要系本期的形象宣傳推廣費同比增加6.88億元,同比增長50.03%。
不只讓美妝品牌感受到了推廣成本上的壓力,短期井噴的美妝定制劇,還沖擊到了傳統影視劇市場。
“隨著美妝品牌對短劇營銷的深入探索,廣告投放市場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轉移。”趙斌向記者表示,今年以來,傳統影視劇市場廣告承壓,美妝短劇的崛起,分流了部分長內容的廣告資源,“‘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大家都在廣告的紅海里廝殺,無非就是要通過作品來爭取用戶的時間。對投資人來講,看的都是回報率。”
美妝品牌定制短劇 圖片來源:短劇截圖
在趙斌看來,目前美妝定制劇尚處于“廣告短劇”階段,行業亟須用爆款作品來撕下“廣告”標簽。在內容為王的時代,優質內容才是吸引廣告主的金鑰匙。
“美妝定制短劇,需要在內容創作的劇本階段,就想清楚如何將產品進行有效的植入,植入相關的劇情做得絲滑、自然,用戶通過內容情節會產生共鳴,同時與產品建立關聯。”趙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品牌定制短劇已成為行業發展的一個方向,后續會有更多品牌下場,如何提高觀眾對植入產品的關注,形成有效觸達,是美妝品牌亟須跨越的門檻。
上述打造出多部劇王的制片人向記者表示,倘若美妝品牌只是想通過定制短劇賺快錢,賽道缺乏高品質作品和團隊,那么這個市場最終將會走向消亡。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