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07 15:46:16
每經編輯 陳柯名
當地時間6日,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報道稱,美國司法部官員已開始評估如何在當選總統特朗普上任前結束針對他的兩起聯邦刑事案件,以遵守在任總統不能被起訴的政策。
消息人士稱,司法部官員認為目前已沒有足夠的空間繼續對特朗普提起這兩起刑事訴訟,且在他上任前幾周內繼續提起訴訟也沒有意義。
此前,特朗普面臨多項起訴,包括被指控企圖推翻2020年大選結果以及卸任后不當處理機密文件等聯邦訴訟案,以及“封口費案”州法院主責案件。
在“機密文件”調查中被起訴
當地時間6日凌晨,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在佛羅里達州棕櫚灘會議中心發表講話,宣布在2024年總統選舉中獲勝。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據央視新聞,2023年6月8日,特朗普在自有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拜登政府已通知他的律師,他在“機密文件”調查中被起訴。
特朗普寫道,他被傳喚于13日在邁阿密聯邦法院出庭。
特朗普表示:“我從不認為這樣的事會發生在美國前總統身上!”
2022年8月,美國聯邦調查局對特朗普位于佛羅里達州棕櫚灘的住所海湖莊園進行搜查,調查人員從海湖莊園帶走33項物品,包括一些被標注為“最高機密”的文件。此后美司法部對此事持續展開調查。
海湖莊園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據央視新聞,美國聯邦法官下令,美國司法部的特別檢察官杰克·史密斯對特朗普提起的“機密文件”案審判于2024年5月中旬開始。
美國佛羅里達南區聯邦地區法院法官艾琳·坎農表示,聯邦法院計劃于2024年5月14日開始陪審團遴選,于5月20日開始為期兩周的審判。
主審法官艾琳·坎農7月15日以司法部任命特別檢察官杰克·史密斯的程序不當為由,裁決駁回控方起訴。
多家外媒將此裁決稱為特朗普取得的“驚奇”大勝。
涉“封口費”案
被指控34項重罪
據央視新聞,紐約曼哈頓地區檢察官阿爾文·布拉格2023年3月底以34項重罪指控起訴特朗普,指認他曾委托私人律師邁克爾·科亨向艷星丹尼爾斯支付13萬美元“封口費”、以免桃色丑聞影響其2016年競選總統,隨后偽造商業記錄,以“律師費”名義分期返還科亨墊付款項,以掩蓋其違反紐約州和聯邦選舉法規的行為。
△當地時間5月28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封口費”案庭審在曼哈頓刑事法庭進行。
特朗普由此成為美國史上首名受到刑事罪名指控的前總統,但他堅決否認所有指控,也不承認與涉案女子有染。
當地時間5月28日,特朗普“封口費”刑事案進行了8個小時的結案陳詞。特朗普的辯護律師當天在庭上稱,此案關鍵證人、特朗普的前私人律師邁克爾·科恩的證詞不足以認定特朗普有罪。
科恩此前作證時,詳細描述了他幫助特朗普支付給女演員丹尼爾斯13萬美元“封口費”,以及特朗普在之后如何以其他名義為其報銷的過程。
檢察官約書亞·斯坦格拉斯代表曼哈頓地方檢察官辦公室作結案陳詞。他表示,科恩的證詞與審判中展示的大量短信、電子郵件和通話記錄相符,他敦促陪審團追究特朗普的責任。
當地時間9月6日,美國紐約州負責特朗普“封口費”刑事案的法官胡安·默坎將該案的判決日期推遲至11月26日。
被指控企圖推翻2020年大選結果
據新華社,2023年8月,特朗普在美國司法部特別檢察官調查中,因涉嫌試圖推翻2020年總統選舉結果而受到4項刑事指控:密謀欺詐美國、密謀妨礙官方程序、妨礙及試圖妨礙官方程序、密謀侵犯他人權利。
2021年10月7日,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發布一份調查報告,報告詳細說明了前總統特朗普和司法部高級律師試圖推翻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結果的行為。
美國國會大廈(每經記者 鄭雨航 攝)
這份長達400頁的報告指出,特朗普曾9次直接要求司法部推翻選舉結果,前白宮辦公廳主任馬克·梅多斯(Mark Meadows)也曾向司法部律師施壓,要求對選舉欺詐的指控進行調查,此舉違反了政府政策。
參議院司法委員會表示,特朗普曾試圖用支持選舉欺詐陰謀論的司法部律師杰弗里·克拉克 (Jeffrey Clark) 取代當時的代理司法部長杰弗里·羅森 (Jeffrey Rosen),白宮律師帕特·西波隆 (Pat Cipollone) 因此曾考慮辭職。助理司法部長史蒂夫·恩格爾(Steve Engel)也表示,如果特朗普用克拉克取代羅森,司法部將出現大規模辭職現象,但即使面對辭職威脅,特朗普仍然堅持己見,直至到最后一刻才放棄。
2023年8月3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當天下午抵達華盛頓特區地方法院,就試圖推翻2020年總統選舉結果的刑事調查案首次出庭應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今年7月1日裁定,前總統特朗普在涉嫌“干預2020年選舉”的聯邦案件中享有一定程度的刑事起訴豁免權,并指示下級法院重新考慮此案,確定哪些行為是不能被起訴的“公職行為”。
裁決書說,總統并非凌駕于法律之上,但總統行使核心憲法權力時不得受到起訴,且其“公職行為”應享有推定的豁免權,而該豁免權不適用于“非公職行為”。但最高法院并未界定在此情況下何為“公職行為”,而將這一決定權交給了下級法院。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最新裁定意味著此案的推進還需時日。
編輯|陳柯名 杜波 蓋源源
校對|程鵬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央視新聞、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