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05 23:11:14
《通知》提出,政府采購活動中既有本國產品又有非本國產品參與競爭的,對本國產品的報價給予20%的價格扣除,用扣除后的價格參與評審。《通知》還明確,平等對待各類經營主體。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等各類經營主體平等享受本國產品的政府采購支持政策。
每經記者 石雨昕 每經編輯 陳旭
12月5日,財政部就《關于政府采購領域本國產品標準及實施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通知》)公開征求意見。
《通知》提出,政府采購活動中既有本國產品又有非本國產品參與競爭的,對本國產品的報價給予20%的價格扣除,用扣除后的價格參與評審。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資產評估系副主任武威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書面采訪時表示,此次對本國產品采購支持力度的增強,將有效強化各類市場主體對國內市場發展前景的開拓信心及挖掘動力,推動其在國內市場發展環境下做好制造、加工或者組裝等配套生產環節及基礎設施的資源部署安排,促使各個行業供產銷發展鏈條穩固性、完整性及協同性得以顯著提升。
武威表示,與此同時,此舉也可以進一步推動政府采購支持創新、扶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等政策功能沿著產業鏈供應鏈進行傳導,有效帶動上下游企業的協同創新及資源互助,最終顯著推動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發展韌性的有效提升。
關于政府采購領域本國產品標準,《通知》提出,本國產品是指同時符合以下條件的產品:
一是產品在中國境內生產,即在中國關境內實現從原材料、組件到產品的屬性改變,不包括貼牌、簡單包裝等。
二是產品的中國境內生產組件成本達到規定比例要求,具體比例分產品確定并動態調整。
三是在滿足前述條件的基礎上,對特定產品還要求其關鍵組件在中國境內生產、關鍵工序在中國境內完成。
《通知》出臺后,財政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在充分征求包括內外資企業、協會商會在內的各方意見基礎上,于3到5年內制定有關產品的中國境內生產組件成本比例要求,以及對特定產品的關鍵部件和關鍵工序要求。在此之前,只要產品在中國境內生產,在政府采購活動中即視同為本國產品。
武威表示,一方面,此次征求意見稿的發布,標志著政府采購“支持本國產業”政策功能的真正落地,實現了我國政府采購政策功能由過去長時間的原則性規定向細則性要求的現實轉變,據此,我國政府采購制度標準體系得以進一步建立健全。
另一方面,給予本國產品相對于非本國產品20%的價格評審優惠,體現了政府對我國企業市場需求環境不穩、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不強等現實矛盾問題的深切關注,本質上體現了利用需求側政策工具來支持現代產業發展的功能導向。
記者注意到,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政府采購規模為33929.6億元。其中,貨物、工程、服務政府采購規模分別為7738.1億元、14486.8億元和11704.8億元,占全國政府采購規模比例為22.8%、42.7%和34.5%。
武威表示,從政府采購占我國GDP及財政支出的比例來看,其日益壯大的市場規模給企業帶來了可觀的利潤份額,也體現出促進創新、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等配套政策的效果。此次對本國產品采購支持力度的增強,將較為直觀地為企業帶來穩定的外部市場發展環境,切實改善其經營業績,并配合創新激勵、融資支持等政策,進一步激勵企業加大研發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轉型。
《通知》明確,平等對待各類經營主體。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等各類經營主體平等享受本國產品的政府采購支持政策。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在政府采購信息發布、供應商資格條件確定和資格審查、評審標準等方面,要對各類經營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切實保障各類經營主體公平競爭,不得以所有制形式、組織形式、股權結構、投資者國別、產品品牌以及其他不合理條件對供應商實行差別待遇或者歧視待遇。
武威表示,這既體現出我國政府采購制度改革對統一大市場建設要求的重視落實,也對穩定國內市場開拓信心、提升外部資本流入動力、塑造國內國際競爭優勢具有重要支撐意義。
武威認為,圍繞本國產品的政府采購支持政策為核心,對各類經營主體平等對待,可以推動將政府采購訂單分配及政策功能實施與更為公平、公正的政府采購市場競爭環境結合起來,為國內企業立足國內市場來提高生產效率、塑造國內國際競爭優勢提供堅實支撐。
此外,這也體現出優化政府采購政策功能與提高國內要素市場發展水平的有效結合,在維護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發展基礎上,本次加強本國產品采購的政策功能公平面向外商投資企業等經營主體,也有利于加大政府采購市場對國外資本及國際先進技術引入、高端生產資源的吸引作用,從而有效助推我國產業轉型升級。
記者注意到,《通知》還明確提出,本國產品標準適用于貨物,包括政府采購貨物項目和服務項目中涉及的貨物采購。適用本國產品標準的貨物具體是指《政府采購品目分類目錄》貨物類的產品,但不包括其中的土地、建筑物及構筑物,文物和陳列品,圖書和檔案,特種動植物,農林牧漁業產品,礦與礦物,電力、城市燃氣、蒸汽和熱水、水,食品、飲料和煙草原料,無形資產。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