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10 10:13:53
12月11日15時,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工程——黃茅海跨海通道將正式通車。該項目2020年6月開工,東接鶴港高速,西連新臺高速,全長約31公里,采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設計時速100公里/小時,設計使用壽命100年,批復概算129.85億元。項目開通前期,對社會公眾暫免通行費用。
每經編輯 畢陸名
據央視新聞10日消息,記者從廣東交通部門獨家了解到,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工程之一——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將于12月11日15時起正式通車運行。廣東珠海至廣東江門30分鐘左右可達,大灣區立體交通網絡進一步織密。
黃茅海跨海通道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后首個開工的跨海通道工程,也是繼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之后,粵港澳大灣區又一跨海通道重大工程,于2020年6月開工建設。項目通車后,珠海至江門的通行時間從1個多小時縮短至30分鐘左右。總臺記者了解到,項目開通前期,對社會公眾暫免項目道路通行費用,詳細費用待下一步另行公開。
項目東接鶴港高速,西連新臺高速并與西部沿海高速相交,采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設計時速100公里/小時,設計使用壽命100年,批復概算129.85億元。
據南方+報道,這條全長約31公里的跨海通道,連接珠海高欄港和江門臺山,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莫過于高欄港大橋和黃茅海大橋。這兩座大橋不僅在技術上實現了重大突破,更是在自然環境中展現出人類智慧與自然力量的完美融合。
高欄港大橋全長1416米,主跨700米,是黃茅海跨海通道的關鍵節點之一。橋梁設計采用了雙塔雙索面斜拉橋結構,主塔高度達256米。
“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海床下的軟土層,這給樁基施工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黃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總工程師沈大為介紹道,“為了確保橋梁的安全穩定,我們采用了先進的地質勘探技術和深水樁基施工工藝,最終成功克服了這一難題。”
黃茅海大橋全長2200米,跨徑2×720米,是黃茅海跨海通道的另一標志性工程。這座大橋采用了三塔雙索面斜拉橋結構,主塔高度達265米,是目前建成的世界上跨徑最大的三塔公路斜拉橋,“小蠻腰”設計線條靈動,成為一座座美麗的海上景觀。區別于傳統索塔的形狀和規則,主塔形狀的扭絞與漸變,不但造型打破了常規,更遠遠超出了施工單位的經驗范疇。
面對這5座變截面獨柱塔,以往的成熟建造工藝都沒有了用武之地。這也倒逼建設者創新建造工藝,尋求突破。
遇水架橋,大灣區已然形成“三環”跨海跨江通道群——南沙大橋和虎門大橋是珠江口跨海的“內環”,深中通道是腰部“中環”,港珠澳大橋和黃茅海跨海通道構成“外環”。三級通道成形,把東西兩岸曾經隔水相望的土地緊緊聯系在一起。
去年,珠江口東岸深莞惠GDP合計5.22萬億元,而西岸珠中江只有1.21萬億元。西岸三城“不敵”東岸一城,是珠江口兩岸“東強西弱”的現狀。
廣東省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推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促進要素資源在兩岸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發展規劃》也明確構建“四軸”,其中有兩軸提及今年通車的兩座大橋。
今年,橫貫東西的兩道新“產業走廊”已經形成,珠西都市圈的目標很明確:通過交通大動脈承接東岸城市功能和產業轉移,更新在大灣區產業分工中的角色,為經濟注入新的增長動力。
據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發展中心財政金融室測算,1萬億元公路投資可直接帶動GDP增長0.8萬億~0.9萬億元,間接帶動GDP增長2萬億~2.5萬億元。對于珠中江這三座GDP在4000億元左右的城市來說,2024年是“交通大年”,更是經濟躍升的“機會之年”。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新聞、南方+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