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26 08:19:28
2024年即將結束,《每日經濟新聞》精選新消費十大新聞。我們從宏觀視角審視消費市場的演變,從微觀層面洞察消費者行為的微妙變化,以期揭示消費市場如何在理性與感性的交織中,展現新活力和創造力。我們邀請了4位專家對2024年新消費十大新聞作點評。
每經記者 王帆 王紫薇 每經編輯 董興生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1—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27萬億元,同比增長3.5%。大宗消費增長勢頭較好,服務消費較快增長,線上消費平穩增長,城鄉消費協同發展。
2024年,消費需求出現了分化。一方面,性價比消費興起,消費者更加精打細算;另一方面,IP消費、情緒消費熱度攀升,消費者為興趣一擲千金。
物質層面的滿足只是“買買買”的原因之一,情感共鳴與精神價值愈發成為消費的新理由。
這一年,冰雪經濟從年頭火到了年尾,冰雪運動、冰雪旅游讓“爾濱”們成了網紅旅游城市。
這一年,首發經濟迸發,各大城市爭相引進品牌首店,打造與眾不同的城市吸引力;各大商超的新店首開,也吸引了無數消費者“掃貨”。
這一年,銀發經濟點亮了產業發展的新篇章。刀郎演唱會成了中老年人的追憶新場所,演唱會也成為年輕人為父母消費的新商品。
這一年,年輕人買的是瀟灑個性,買IP聯名,買明星代言,買情緒滿足,買出一個“千億市場”。00后鄭欽文奧運奪冠,帶火了網球經濟;“吧唧”“谷子”也成了年輕人的社交貨幣。
這一年,商家們比的是真刀真槍,比價格、比新品、比服務、比門店數量,在較量中“卷”是真的,探索模式創新也是真的。農夫山泉的“小綠瓶”攪動線下水市場,胖東來成為線下商超的改革榜樣??
2024年即將結束,《每日經濟新聞》精選新消費十大新聞。我們從宏觀視角審視消費市場的演變,從微觀層面洞察消費者行為的微妙變化,以期揭示消費市場如何在理性與感性的交織中,展現新活力和創造力。
我們邀請了4位專家對2024年新消費十大新聞作點評,嘉賓名單如下:
安永大中華區零售與消費品行業主管合伙人 鄭銘駒
盈展集團CEO 司徒文聰
資深連鎖產業專家、和弘連鎖咨詢總經理 文志宏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客座顧問、零售電商行業專家 莊帥
NO.1 鄭欽文巴黎奧運奪冠,點燃網球經濟
2024年8月3日,在巴黎奧運會網球女子單打比賽中,中國選手鄭欽文力克對手獲得金牌。在商業領域,“鄭欽文效應”由此興起,并帶起網球經濟熱潮。
在淘寶平臺,鄭欽文奪冠后,她穿的同款“想帶走的巴黎紀念品只有金牌”T恤搜索量一周之內上升了111%。美團8月初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以來,平臺網球運動相關團購訂單量同比增長172%。
除消費品外,網球比賽也一票難求。據央視新聞報道,今年中網比賽開賽第4天,門票銷售總收入達4326.94萬元,為去年同期的兩倍。中網決賽日門票一度被炒至5000元/張。
NO.2 胖東來成零售圈“救星”,贊譽與爭議并存
今年,零售圈“網紅”胖東來在全國商超業掀起調改潮。借助“拜師”胖東來,上市商超企業步步高、永輝超市、中百集團紛紛開啟調改之路,取得單店業績的顯著提升。這也給一度被電商沖擊、被外資會員制超市擠壓的零售圈帶來了“活水”。
胖東來憑借特色自營產品、細致入微的服務、人性化的組織管理,打造出差異化競爭優勢,這都成為“學徒”們的效仿對象。不過,三家上市商超今年前三季度仍未迎來經營性盈利。而胖東來近期的代購風波、創始人于東來關于員工婚嫁的言論被質疑“爹味”太重,都讓胖東來陷入爭議的漩渦。胖東來模式為傳統商超提供了新方向,但同時也暴露出行業轉型的復雜性。
NO.3 “水戰”爆發:宗馥莉接班娃哈哈引波折,農夫山泉推“小綠瓶”
2024年2月,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后離世,企業接班問題一波三折。其女宗馥莉在經歷辭職風波后最終回歸娃哈哈,并掀起了一系列圍繞人事、渠道、經銷商等的改革。直至2024年11月,宗馥莉宣布娃哈哈成功拉齊了十年前的業績規模。
另一邊,多年不做純凈水的農夫山泉宣布重返該賽道,推出“小綠瓶”純凈水,與娃哈哈純凈水形成正面對抗。為應對競爭對手的攻勢,娃哈哈在大潤發、永輝超市等KA渠道重新上架了礦泉水品類。與此同時,另一飲用水巨頭怡寶的母公司華潤飲料成功登陸港交所。在“千億級”飲用水市場,“水戰”一觸即發。
NO.4 金價大幅波動,年輕人從“搶黃金”到“買不起”
今年以來,金價持續上漲,從年初的600元/克到頂峰時期的830元/克,漲幅接近40%。盡管近期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高位。黃金一向是“買漲不買跌”,年初的金價上漲,一定程度上帶來了購買熱潮,但隨著漲幅不斷擴大,超出了消費者承受極限,消費逐漸被抑制。有新婚年輕人因“買不起”,甚至改變了結婚采購“三金”“五金”的觀念,轉而購買其他珠寶。
據中國黃金協會數據,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黃金消費量741.732噸,與2023年同期相比下降11.18%。黃金消費的疲態也體現在主流品牌的業績上,周大福、周生生等品牌的營業額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NO.5 “平替”成關鍵詞:顧客偏愛性價比,企業狂打價格戰
“不是A買不起,而是B更有性價比”“我可以買貴的,但我不能買貴了”??這些觀念,已經成為今年消費者的共識。今年7月,“優衣庫高管稱中國消費者心態變了”登上熱搜,優衣庫大中華區CEO潘寧在簡報中首次承認“平替”消費潮對公司的沖擊明顯。“性價比消費在年輕一代中尤為明顯,在‘平替’消費價值觀下,消費者不再選擇品牌產品,而是選擇質量差別不大的更實惠的產品。”
不單是優衣庫,各大消費品類都感受到了“平替”時代的到來。品牌退場,“白牌”上桌,年輕人喜歡在1688、拼多多、閑魚上網購;高端國際品牌業績下滑,大家對進口品牌祛魅,從而轉向性價比更高的國貨。消費心態的轉變,讓商家和企業措手不及,只好打響價格戰,9.9元的咖啡、19.9元的火鍋套餐層出不窮。
據貝恩公司與凱度消費者指數發布的《2024年中國購物者報告》,今年前三季度,快速消費品銷量增長4.6%,但平均售價同比下降3.6%。這些趨勢反映出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性增強,同時平臺和零售商對促銷活動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
NO.6 短劇占領小屏,市場規模有望超越2024年電影總票房
2024年,短劇行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爆發式增長。從甜寵短劇到勵志短劇,短劇內容覆蓋了各類用戶群體,滿足了不同年齡層的需求。品牌和企業也紛紛將目光投向短劇賽道,希望通過短劇營銷來打動觀眾,提升品牌影響力。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微短劇用戶規模達到5.76億,占網民整體的52.4%。
據中國網絡視聽協會11月發布的《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2024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將達504.4億元,同比增長34.90%;同年內地電影全年總票房收入預計為470億元。這意味著,微短劇的市場規模有望首次超過內地電影總票房。微短劇相關企業注冊量持續攀升,企業數量已突破8.3萬家。
NO.7 “Hello Kitty”北京首店開業引搶購潮,多城“首發經濟”攪動線下消費
8月15日,擁有經典角色“Hello Kitty”的知名品牌三麗鷗北京首店開業。店內首發的“海島度假”系列產品,以及“Hello Kitty”等限購產品被消費者搶購一空。
今年以來,首發經濟成為不少品牌宣傳推廣的賣點。在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有超400項代表性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集中亮相。
首發經濟也為不少城市注入新的消費活力。據各地官方數據,今年1月至7月,上海新增770家首店;今年前三季度,北京全市新開設717家品牌首店,涵蓋零售、餐飲、休閑娛樂等多個領域;今年前8個月,廣州引入品牌首店205家;1月到7月,成都新增首店414家。
NO.8 “爾濱”從年頭火到年尾,全國冰雪經濟市場規模將破萬億元
今年“雙11”,冰雪游預訂量增速迅猛。截至10月30日24時,飛豬平臺上部分滑雪季旅游套餐預約率超40%;11月前4日,去哪兒平臺全國冰雪相關景區的預訂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三成;來自途牛的數據顯示,今冬冰雪季計劃前往東北地區旅游的消費者中,南方游客占比接近80%。
從城市來看,“爾濱”從年頭火到年尾。攜程數據顯示,進入12月,冰雪游相關產品的搜索熱度持續走高。除搜索熱度第一的哈爾濱外,長春、沈陽、漠河也上榜。不僅如此,進入12月滑雪季以來,雪人股份、冰山冷熱、長白山、三夫戶外等冰雪概念股交易也更活躍。
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以冰雪運動高質量發展激發冰雪經濟活力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到2027年,我國冰雪運動場地設施更加完善,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冰雪運動更加廣泛開展,冰雪經濟總規模達到1.2萬億元。預計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1.5萬億元。
NO.9 “吧唧”炒到萬元天價,“Z世代”買出千億“谷子”市場
一塊《排球少年》里西谷夕角色的全球限量“吧唧”(徽章“badge”的英文諧音),在二手平臺上被炒到7.2萬元; 游戲《戀與深空》在疊紙心意旗艦店上線的首批15款周邊產品,2小時內銷售額破4000萬元??
年輕人為興趣一擲千金,買出千億“谷子”市場。據咨詢機構統計,2024年,中國“谷子經濟”市場規模迅速飆升至1689億元。隨著泛二次元生態及周邊衍生市場的不斷發展,預計2029年“谷子經濟”的市場規模有望達3089億元。
NO.10 刀郎演唱會門票被炒至1.7萬元/張,中老年人搶著買單
8月30日,刀郎線上演唱會“山歌響起的地方”在3個半小時的時間里,總計吸引超過5300萬人次在線觀看,收獲超6億次點贊。隨后,刀郎在各城市的巡回演唱會門票爆賣。
不少年輕人為父母買票,一些中老年人也為“年輕時光”一擲千金,花高價買票。在社交平臺,有網友分享,自己的父母在二級票務平臺以17000元一張的價格買了兩張票。無獨有偶,今年以來,中老年偶像譚詠麟、劉德華、張學友等的演唱會門票都“一票難求”。據人民網報道,譚詠麟演唱會主辦方透露的數據顯示,其成都站的購票觀眾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
演唱會是銀發經濟的冰山一角。《銀發經濟藍皮書:中國銀發經濟發展報告(2024)》顯示,目前,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在7萬億元左右,預計到2035年有望達到30萬億元,占GDP的10%。養老服務業、老年用品消費,老年金融、健康、文旅等銀發相關產業將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
嘉賓:安永大中華區零售與消費品行業主管合伙人 鄭銘駒
2024年,消費行業呈現多元化趨勢,以舊換新、首發經濟、體育消費、冰雪經濟、銀發經濟和IP消費成為熱點。
隨著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擴內需、促消費政策進一步落地顯效,居民消費需求持續釋放,市場銷售增長加快,消費電子、智能家電類商品銷售增勢良好,升級類商品較快增長。首發經濟以創新為特征,新產品、新內容、新場景等迎合了消費者不斷升級的需求,呈現出個性化、多元化、體驗化的消費發展趨勢。首發經濟涵蓋了首店開設、新品首秀和首次活動展示等多個領域,核心在于通過創新成果的首次亮相吸引關注和引領消費潮流。
得益于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增長,冰雪經濟規模迅速擴大、產業鏈逐漸成熟,冰雪經濟呈現出區域協同發展和跨界融合的趨勢,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由于中國老齡化社會的來臨,銀發經濟的發展將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與此同時,年輕消費者的情緒消費需求強烈、社交和文化圈層需求提升,帶動二次元、潮玩等IP消費快速增長。2025年,IP消費有望延續高景氣,但供給端的持續迭代升級以及新玩家的進入使得賽道競爭相對擁擠。
展望2025年,消費行業預計將繼續保持多元化發展態勢。預計2025年消費行業將呈現穩中有變、新趨勢崛起的特點,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
嘉賓:盈展集團CEO 司徒文聰
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我們愈發頻繁地被“Z世代”人群獨特的價值取向所吸引。這一群體在市場中的種種表現,背后蘊含的邏輯其實就是“情緒價值消費”。主流消費群體渴望通過情緒共鳴以及精神享受,從“產品”與“場景”中獲取最大限度的滿足。在這種趨勢下,情緒價值有力地催生了眾多消費新場景。
近日,商務部、國家發改委等7部門聯合印發了《零售業創新提升工程實施方案》。該方案明確提出,要通過積極推動新場景、新業態、新服務的發展,來促進零售業朝著高質量方向邁進,從而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這無疑為我們指明了下一階段思考商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
嘉賓:資深連鎖產業專家、和弘連鎖咨詢總經理 文志宏
2024年,國內消費市場呈現結構性的變化和趨勢。
從消費類別來看,服務消費快速增長,商品與服務消費并重。旅游、健康、教育、文化、餐飲等服務消費持續增長。其中,網球經濟、冰雪經濟、演出經濟、短劇經濟等不斷涌現熱潮。消費結構正在從以商品消費為主,向商品和服務消費并重轉變,從生存發展型消費向精神享受型消費升級,服務消費快速增長代表著未來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和方向。
從消費渠道來看,線上消費持續增長,線下消費創新逆襲。盡管多年來線上消費持續走高給線下實體消費企業帶來了巨大挑戰,讓一大批線下實體零售連鎖企業遭受重創,但隨著線下業態的不斷創新,線下消費出現逆襲現象。2024年,胖東來的火爆出圈,不僅讓傳統線下商超連鎖企業看到轉型升級的希望,也印證了線下消費場景通過再造或創新,依然能夠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從消費主體來看,年輕人消費是主力,老年人消費迎藍海。不論是在零售、餐飲、教育還是時尚娛樂消費市場中,年輕人總是最具活力的引領者。而中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深,也讓消費市場迎來銀發經濟新藍海,“有錢又有閑”的中老年人越來越成為健康、養老、旅游、金融等機構爭相搶奪的“香餑餑”。
從消費觀念來看,越來越強調性價比與“心價比”、功能價值與情緒價值并重。一方面,理性消費追求的已不是簡單的低價,而是更好的品質、更優的價格。大牌平替、胖東來出圈、山姆會員店火爆、薩莉亞(日本連鎖意式餐飲品牌)逆勢增長,都是極致性價比消費現象和趨勢的最好說明。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購物,不是追求簡單的功能價值,而是越來越多地追求情緒價值。消費者越來越愿意為審美、體驗、情懷等感受買單。
嘉賓: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客座顧問、零售電商行業專家 莊帥
近十年來,中國零售行業一直處于變革中,無論是線上獨立電商平臺的努力,還是混業經營、新技術應用的新零售實踐,以及即時零售平臺的發展,都很難在短期內讓零售企業重回新增長。根本原因在于,零售行業一直以來的KA盈利模式和成本導向的經營模式,需要轉變為消費者導向和提升商品力、發揮線下的試吃試喝試用、烘焙現制等一些線上電商平臺不可替代的優勢。
學習胖東來正是這種轉變的開始。不過,胖東來作為一家區域的頭部零售商,自然有其局限性。對全國連鎖的商超企業來說,學習的同時還要重新找到適合自身企業特性的長期發展模式和路徑。
此外,從消費需求變化來看,明星效應和首發經濟對銷量的推動作用依然顯著,消費者對新鮮事物的追求、對話題人物的追逐、對文化IP的追捧,都促使相關市場蓬勃發展。
在這樣的變局之下,企業需要注重線上線下融合、順應文化消費趨勢,以及開發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創新產品,才能在存量市場中獲得增量的新增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