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28 19:59:47
◎按照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15萬億元左右的目標,意味著未來6年節能環保產業年均復合增長率將在7.0%~8.0%。在此背景下,尋找市場新增量是推動環境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拓展海外市場成為很多環保企業戰略調整的重點。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陳旭
每經2月28日電(記者 李彪)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牽頭會員企業共同起草《關于保障生物質發電行業健康發展的提案》。2月28日,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舉行2025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
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會長李其林在見面會上介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15萬億元左右,這也標志著我國環境產業正式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媒體見面會現場 每經記者 李彪 攝
“要實現15萬億元產業規模的目標,意味著未來6年節能環保產業年均復合增長率將在7.0%~8.0%。”李其林說。
同時,他進一步分析了當前我國環保產業所面臨的困境:傳統基建市場日趨飽和,2025年生態環境工程類投資占比預計下降至30%以下;技術轉化效能不足,高端設備國產化率仍低于50%;國際競爭加劇倒逼產業加速升級……
在此背景下,尋找市場新增量是推動環境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拓展海外市場成為很多環保企業戰略調整的重點。
那么,中國環保企業在拓展海外市場上做了哪些探索呢?
李其林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上述提問時表示,環保企業出海探索總體上數量還不多,前幾年觀察到的出海主要是單點式,一些大企業在做海外并購,像北控水務、首創環保等,在新加坡、歐洲等地有布點。之前更多是把國內傳統強勢的產品和一些模式推出去,現在大家更理性務實。“現在至少運營類項目大家放心一點,比如垃圾發電項目做得比較成功,很多國家的需求也比較緊迫。”
對于出海的模式,李其林也給出了一些建議。他認為,企業不要自己貿然跑去一個陌生國家,一開始投入較大的成本,可以考慮在當地與比較成功的企業做產業鏈的協同,“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是我們未來要去重點打造的事情。”
北控水務集團副總裁冒建華回答每經記者提問時表示,當前國內企業應該要重視產品標準出海和核心產品出海,其他東西比如運維的工作,可以交由當地的合作方來完成。
環保企業出海如何參與國際競爭是繞不開的話題,對此,中蘭環保董事長葛芳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經過20年的環境治理,中國環保企業的技術經驗已經非常豐富,技術創新在全球也已處于領先水平,“中國做了大量的工程、項目投資運營,我們也不會去做低價競爭。”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李彪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