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01 13:55:02
貝恩公司報告指出,2024年中國內地個人奢侈品市場銷售額預計下降18%~20%,主要因消費者信心轉變及消費外流加劇。2024年中國消費者的奢侈品消費約40%發生在境外,2021年至2022年該比例不足10%。與此同時,國際美妝企業在華高端產品銷售同樣遇冷。為應對挑戰,奢侈品企業正探索AI技術的應用提升競爭力。
每經記者 范芊芊 每經編輯 魏官紅
前不久,古馳(Gucci)在中國市場一天連關兩家門店的消息引發市場關注。這背后是國際奢侈品品牌去年以來在中國市場“遇冷”,同樣“遇冷”的還有國際美妝企業的高端美妝產品。
消費者的消費偏好發生轉變已成為業內共識。讓奢侈品企業“感到頭疼”的中國市場究竟發生了哪些深層次的變化?奢侈品企業需要作出哪些策略性的轉變?
值得一提的是,貝恩公司的報告顯示,受出境游的回暖以及匯率利好的推動,中國消費者的奢侈品消費加速外流,2024年在境外的比例為40%,2021年至2022年的數據則不足10%。
圖片來源:貝恩公司報告
如今,各行各業都在探索如何利用AI(人工智能)大模型賦能企業發展,奢侈品行業的應用究竟到了哪個階段?AI能否幫助奢侈品企業打開在中國市場的拓展困局?
不久前,古馳母公司法國奢侈品巨頭開云集團披露2024年財報,2024年公司凈利潤下滑超六成。其中,古馳營收利潤下滑超50%,亞太區銷售額下降了32%。
今年1月,擁有卡地亞等品牌的瑞士奢侈品巨頭歷峰集團披露2025財年三季報,在截至去年12月31日的財季中,中國所在的亞太市場是歷峰集團銷售唯一負增長的地區,財報中提到系市場需求依然疲軟。
實際上,不僅僅是開云集團、歷峰集團,在過去的2024年,奢侈品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日子或許都不好過。貝恩公司發布的《2024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內地個人奢侈品市場銷售額預計下降18%~20%。
從另一個維度看,國際美妝企業在中國市場的高端美妝銷售也同樣“遇冷”。歐萊雅最新披露的2024年財報中提到:“鑒于中國市場生態持續面臨挑戰,歐萊雅高檔化妝品部銷售額下滑,該部門表現與市場持平。”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貝恩公司在報告中提到,主要是受消費者信心變化、消費外流加劇等因素的影響。2024年,受出境游的回暖以及匯率利好的推動,中國消費者的奢侈品消費加速外流,約60%的奢侈品消費發生在中國內地,約40%的消費則發生在境外,尤其是亞太地區和歐洲。
“這個數字其實已經慢慢回到了2019年的水平。”深耕奢侈品行業的數據專家Artefact合伙人、中國區聯席主管劉允侃分析稱。在他看來,這也是目前奢侈品企業在中國市場所面臨的一個較大變化與挑戰。
劉允侃認為,另一個變化是對于中國消費者而言,更看重奢侈品的情感鏈接與本土化元素,這就對奢侈品企業的產品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美妝品牌的邏輯也是類似,劉允侃也服務于一些全球領先美妝護膚品牌,他告訴記者,中國消費者更喜歡有科技背書及情感鏈接的美妝產品。“科技背書是國際美妝品牌的強項,情感鏈接其實就是本土化,如何才能把產品更好地銷售給客戶。”
奢侈品企業如何破局呢?新技術的應用是一個手段。在DeepSeek為代表的大模型火熱的當下,各行各業都正在探索如何利用技術賦能企業發展,“AI+”成為熱詞。近年來,奢侈品企業官宣與AI相關合作的消息也不少見。
例如,據媒體報道,全球奢侈品集團LVMH(路威酩軒)集團掌門人伯納德·阿爾諾(Bernard Arnault),通過其家族理財辦公室Aglaé Ventures,在去年一年內就進行了五項與人工智能有關的投資。
據劉允侃介紹,實際上在ChatGPT引爆全球關于大模型的探討之前,在B端早已開始探索AI在奢侈品領域的應用。不同的是,此前需要更多地向客戶解釋為什么要使用AI,如今則有企業主動尋求AI賦能企業發展的路徑。
劉允侃現場講述AI在奢侈品領域的應用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時至今日,AI在賦能奢侈品方面有哪些已落地的場景?劉允侃稱,一方面,一款奢侈品成功的關鍵之一在于做好個性化服務,而數據和AI能夠在可控的成本下將個性化的服務規模化,放大到更多的消費群體;另一方面,在奢侈品行業,AI也正在被應用于預測爆款。
他還表示,國內奢侈品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正處于成長期。令人感到出乎意料的是,中國在奢侈品行業的數字化方面走在了海外之前。
“一方面,無論是出于合規的要求,還是出于隱私保護的要求,國際品牌注重‘in China for China’的理念,選擇將數據、基建等放在中國,由此在中國的奢侈品企業能夠產出相應案例;另一方面是國內的生態優勢,微信生態、阿里生態等導致中國的數據豐富度遠高于海外市場,用戶在線上留痕的行為在海外是較難抓取的。”
當然,如今國內奢侈品行業對于海量數據的挖掘仍是不夠的,“我們曾經服務的一個奢侈品品牌,他們每天的(客戶)行為數據是600萬條,每天積累下來,有很多的數據沉淀。”劉允侃稱。
那么問題隨之而來,對數據挖掘不夠究竟是技術不成熟還是其他原因,劉允侃告訴記者:“技術在迭代,我倒不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瓶頸。數據我們已經有了,也不是很大的瓶頸,我們需要突破或創新的一個最大的點是尋找垂直案例的應用。”
劉允侃還提到,與其他快消品相比,奢侈品在線上平臺利用AI技術的營銷、玩法還不足,他也強調這是由于奢侈品更強調品牌格調,對營銷素材使用比較謹慎,“奢侈品在比較謹慎地嘗試這件事,我們看到有潛力,也有機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