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不看磚頭看專利”:科技金融重塑銀行授信模式?丨兩會金融觀察⑦

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10 17:05:28

日前,銀行業正在嘗試一系列變革,從組織架構、風控機制、績效考核等多維度嘗試打破傳統模式,這場始于主動適應科技創新的科技金融探索。北京工商大學金融系教授、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張正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傳統金融在發展科創金融的過程中的確面臨“痛點”,但科創金融的發展也會為傳統金融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傳統金融服務效率。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編輯 馬子卿    

“銀行做貸款一般關注報表,但對于科技企業,更多看的是企業發展潛力、行業前景,還有技術的先進性等等。”華北一位大行人士表示,財務報表代表過去,而科技企業重點在于發展前景。這意味著,傳統授信模式在當前大力推進的科技金融面前一定程度上失靈,銀行業真正做好科技金融,需主動謀求變革,打破傳統,甚至需要考慮對傳統授信等運營模式重塑。

當前,科技創新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我國需要將更多金融資源用于大力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為此,銀行業在嘗試一系列變革,從組織架構、風控機制、績效考核、盡職免責等多維度嘗試打破傳統模式,這場始于主動適應科技創新的科技金融探索,究竟促使銀行業對自身作出哪些具體形塑,又將引領銀行業服務體系發生多大程度的蛻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最新從國有大行、股份行等多家銀行了解到,各銀行主動求變,積極創新,謀求科技金融的真正有效路徑。

“不看磚頭看專利”,要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

據悉,新藥研發并成功上市通常至少需要10年,但當前銀行提供的多是1年期以內的短期流動貸款,長期限的資金支持存在一些“空白”。

記者從建設銀行了解到,針對科技型企業存在的輕資產、重智力、高成長、專業性強等特點,建設銀行通過構建科技金融全要素數字化賦能體系,創新“技術流”“星光STAR”“投資流”等科技創新評價工具,實現“不看磚頭看專利”,率先破解“看不清、看不懂”難題。

在此基礎上,建設銀行持續發力科技型企業評價,進一步基于內部歷史審批數據,綜合運用科技、財務、產融三方面數據基礎,融合大數據、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從“看歷史、看能力、看需求、看潛力”四個關鍵維度出發,建立針對5000萬元以內授信需求的科技型企業智能化額度測算模型,實現對科技型企業評價的精準量化。

記者從農業銀行了解到,該行持續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體系。農業銀行上海分行設立張江科創金融實驗室,集聚專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打造定制化、個性化金融產品,實現金融服務直達一線。該行完善特色金融產品矩陣,根據企業實際量身定制金融服務方案,精準支持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等不同階段企業融資需求。

北京某科技公司是國內GPU領域頭部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但企業持續研發和穩定量產需要長期資金支持。農業銀行北京分行充分發揮農銀集團效應,協同浙江、陜西2只“千帆企航”投資基金參與投資。落地AIC股權投資擴大試點以來,率先成為全國自管盲池基金項目,為企業提供長期穩定的股權資本。同時,農業銀行北京分行同步為企業研發和穩定量產需求核定綜合授信,通過短期流動資金貸款,滿足企業日常生產經營需求。

小微科創企業多為“輕資產”模式,核心價值在于技術專利和研發能力。記者從工商銀行了解到,工行深圳布吉支行以“技術專利+研發動能”為核心評估維度,為某芯片設計企業破解了融資瓶頸。該企業市場前景廣闊,但具有研發周期長的行業特性,使其在量產前夕面臨現金流壓力。工行深圳布吉支行跳出傳統抵押擔保思維,基于企業技術壁壘、經營模式、專利價值、上下游合作情況及財務狀況,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最終為企業提供500萬元的信用貸款額度,同時提供股權投資聯動、公司結算等一系列科創企業產品和服務。

工行重慶分行成立科技金融發展委員會,通過運用科創企業專屬的評級授信模型,成立專屬的服務機構,引入專業的技術評估團隊,打造專屬的融資產品體系,制定專屬的保障措施,形成“1+1+6+N”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記者從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了解到,該行注重護航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成長。郵儲銀行深化“看未來”技術應用,豐富“U益創”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持續加大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專精特新企業支持力度,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著力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截至2024年末,服務科技型企業超9萬戶,融資余額突破5000億元,較上年末增長超40%

“看未來”模型是郵儲銀行專門針對科技型企業的評級模型,全面評估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及長期發展前景,可以更準確地識別和評估科技型企業的信用風險,從而提供定制化、個性化的信用貸款支持。在服務于科技型企業的同時,也為銀行自身的業務拓展和風險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發展科技金融正成為銀行業主攻新戰場

記者從中國銀行了解到,中國銀行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引擎,全力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大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

近年來,中國銀行高度重視科技金融和新質生產力發展,搭建起科技金融的“四梁八柱”。集團統籌層面,在執行委員會下設置科技金融委員會,推動全行構建與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組織架構層面,在總行及24家一級分行成立科技金融中心,系統提升科技金融領域服務能力;機制建設層面,先后制定“十四五”科技金融規劃、科技金融行動方案、因地制宜支持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指導意見和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持續升級完善科技金融專屬服務模式。

2024年10月,中國銀行出臺《中國銀行關于因地制宜支持發展新質生產力做好“五篇大文章”的工作方案》,推出“支持發展新質生產力三十條”,圍繞建立多樣化、專業性金融產品服務體系、鞏固差異化競爭優勢、推進數字化轉型、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等關鍵維度,從加強中國銀行自身新質生產力發展與應用、創新和完善體制機制等方面發力,制定并明確了詳盡落實措施和量化任務目標,為全面優化金融供給結構、大幅提高集團運營效率、構建更高水平的安全運營能力提供堅實支撐。

記者從民生銀行了解到,2024年以來,民生銀行在內部體制機制和能效改革上投入大力氣,對公司業務尤其是科技金融板塊進一步作頂層設計,組建了橫跨公司、零售、各產品及風險聯合的綜合團隊,在客戶分層經營體系中實現客群與產品的精準匹配和深度融合,加速升級服務實體經濟中科技創新特別是新質生產力的水平。

從行業動向看,當前,服務科創企業,發展科技金融正成為銀行業主攻新戰場。記者了解到,為了進一步拓展科技金融業務空間,在戰略規劃上,民生銀行出臺全行科技金融業務三年發展規劃和年度行動方案,向科技金融全面發力。

民生銀行公司業務部/科技金融部相關負責人最新向記者表示,去年組建的科技金融管理團隊由不同部門人員組成,通過高度敏捷的跨部門組織方式,形成各種專業力量的聯合,來統籌推進科技金融。

科技金融是否會重塑銀行傳統授信模式?

金融科技縱深發展不斷打破銀行業傳統服務模式,甚至有觀察者指出,金融科技倒逼銀行業重塑授信管理等運營模式。

民建中央財政金融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我國金融體系中,以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占比較高。一般認為,科創類企業的金融風險較高,傳統的金融結構在支持科創類企業上表現出一些短板。因此需對我們的傳統金融結構作一些調整或重構,建構風險分擔或者相融機制。

郭田勇提出,一方面,需要強調風險投資等資本市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銀行需將既有試點業務繼續做好,諸如投貸聯動等。當前,銀行業也相繼成立股權投資公司,通過銀行系投資公司,以直接投資來支持科技創新,這是一個新渠道。

郭田勇說,未來銀行在授信管理上更專業更細分。像證券公司有不同行業的專業分析師,未來,銀行授信面對不同行業也要有更加專業精細化的人才。因此,授信管理對專業細分領域的人才需求將會增加。此外,也要研究創新授信方式,包括通過大數據等方式超越傳統抵押擔保,對企業風險準確評價。

北京工商大學金融系教授、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張正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傳統金融在發展科創金融的過程中的確面臨“痛點”,突破“痛點”的過程會對傳統金融帶來影響,但能否上升到重塑傳統金融模式的層面,有待商榷。因為,銀行除了科創金融,還有普惠金融、養老金融等等。重視科創金融,不代表它就是當前銀行業務的全部。

他更傾向于認為,科創金融的發展會為傳統金融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傳統金融服務效率。

張正平提出,當前我國經濟金融環境的一個基本趨向——就是數字化,金融業也在進行數字化轉型。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科創金融一個重要突破點就是發揮好數字技術。這有助于破解識別科創企業風險,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一些傳統痛點。

就此而言,張正平指出,表面上似乎是科創金融在推動重塑傳統金融服務模式,但實質是圍繞數字技術展開的數字金融推動金融服務提質增效。不管是面向科創企業還是面向養老、三農等的金融服務,大家都已體會到數字技術賦能的質效,這是一個時代趨勢。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文多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金融 科技 銀行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日韩精品a√在线 | 亚州αv久久久噜噜噜噜 | 视频一区手机视频 | 中文字字幕码一二三区在线 | 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 亚洲色成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