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27 22:56:13
3月27日,北京金融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證券糾紛審判情況并發布《白皮書》。《白皮書》顯示,證券欺詐責任糾紛案件占首位,主要案由為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包括誘多型、誘空型等類型。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編輯 廖丹
3月27日,北京金融法院召開“證券糾紛審判白皮書”新聞發布會。北京金融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薛峰通報北京金融法院證券糾紛審判情況,并發布《北京金融法院證券糾紛審判白皮書》(下稱《白皮書》)。
薛峰披露,2021年3月至2024年12月,北京金融法院共受理證券糾紛案件9246件,其中2021年受理1861件、2022年受理3193件、2023年受理1759件、2024年受理2433件。證券糾紛收案數占北京金融法院民商事案件收案數的44.07%。總體看,證券糾紛案件數量持續保持高位。
北京金融法院審判第二庭庭長、2024年度法治人物丁宇翔介紹了北京金融法院妥善審理的一批具有典型意義和廣泛社會影響力的證券糾紛案件。丁宇翔指出,以“如我在訴”的理念,積極發揮專業化審判作用,降低投資者的維權成本。
新聞發布會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壽林 攝
根據最新發布的《白皮書》,北京金融法院受理的證券糾紛中,證券欺詐責任糾紛案件9101件,占據首位,其次為證券交易合同糾紛案件68件,證券回購合同糾紛案件27件,融資融券交易糾紛案件18件,金融衍生品種交易糾紛案件14件,其余案由的案件18件。
2021年3月至2024年12月,北京金融法院受理證券糾紛案件標的總額達438.24億元。被訴發行人共計57家,形成57個系列案件。案涉市場板塊分布情況為:上交所主板18家、深交所主板14家、創業板13家、新三板8家、北交所1家、港交所3家。除科創板之外,北京金融法院審理的證券案件對所有市場板塊全覆蓋。
被訴發行人的行業分布如下:信息技術行業17家,制造業9家,建筑行業4家,教育行業3家,能源行業3家,金融行業3家,其他行業18家。
被訴的57家發行人中,有45家發行人受到行政處罰,占比79%;有12家發行人未受到行政處罰,占比21%。有3家發行人因涉嫌刑事犯罪被啟動刑事訴訟程序。
《白皮書》顯示,證券糾紛中最主要的案由為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從行為表現看,虛假陳述行為包括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重大遺漏以及未按規定披露。財務造假是具體的虛假陳述表現,也是最為常見的違法行為。虛假陳述的范圍更廣,不僅包括財務造假,還包括其他非財務信息的虛假披露以及未披露的信息。
從行為目的看,虛假陳述行為包括誘多型虛假陳述與誘空型虛假陳述。57個系列案件中,涉及誘多型的虛假陳述是大多數,共53個,占比達到92.98%。誘空型的虛假陳述案件為1個,占比僅為1.75%。同時涉及到誘多型的虛假陳述和誘空型的虛假陳述的案件為3個,占比為5.26%。
薛峰指出,作為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事關整體經濟形勢,直接關系著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切身利益。加大對違法主體的懲戒力度,進一步暢通投資者的維權渠道、增強投資者的獲賠可能性,是證券市場人民性的要求。
薛峰表示,加強證券糾紛審判機制創新,強化金融法治建設,才能更好規范金融市場秩序,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他提出,探索實踐“雙軌雙平臺”證券糾紛解決機制。“雙軌雙平臺”工作機制在低成本、高效率下最大限度地維護了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此外,探索實踐“庭審百問”要素化審理模式。“庭審百問”要素化模式將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爭議的基本事實細化拆解為10個方面審理事項,主要包括發行人情況調查、虛假陳述行為及類型、“三日一價”確定、重大性判斷等,共計100余項典型的審查要素。
薛峰還提到,推動適用“多因子遷移同步對比法”計算投資損失。“多因子遷移同步對比法”巧妙運用了金融學中的因子定價理論,開創性地構建了一種間接評估方法。該方法從數量眾多的證券行業大數據中提煉了金融行業和司法審判兩類多種不同的因子,設計多因子回歸方程,引入了虛假陳述因素賠付率的概念來模擬存在和不存在虛假陳述行為兩種不同情況時投資者的損益比例,據此計算投資者損失。
丁宇翔介紹了自建院以來,北京金融法院妥善審理的一批具有典型意義和廣泛社會影響力的證券糾紛案件。
丁宇翔指出,案例對特定情形下持有的股票與虛假陳述行為之間因果關系進行科學認定。對于與發行人之間具有特殊交易安排的投資者,認定其在特定情形下持有的股票與虛假陳述行為之間因果關系時,法律適用問題較為新穎復雜,對同類案件具有參考價值。
丁宇翔提出以“如我在訴”的理念,積極發揮專業化審判作用,降低投資者的維權成本。
丁宇翔還指出,案例對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精準適用法律,厘清銀行間債券市場各參與主體的責任邊界。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投資者是專業的機構投資者,交易模式有其自身特點。在認定各債券參與主體的責任時,應進行綜合考量。
北京金融法院審判第二庭法官李方分享了審判過程中的經驗,指出建立“過程審查+結果評價”的雙維度審查標準,通過審查中介機構執業過程文件,結合專業機構復核對審計意見的影響權重,構建勤勉盡責義務的梯度化評價體系。在法院審理的部分虛假陳述案件中,根據會計師事務所的過錯程度精準確定差別化責任,既形成有效震懾又避免責任泛化,推動中介機構歸位盡責。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