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4-01 20:47:22
2024年以來,支持“長錢長投”政策不斷。在政策影響下,股票市場反彈,險企優化投資策略,增加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業績大增。中國人壽、中國平安等五家險企2024年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3476億元,同比增長77.72%。其中,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凈利潤創歷史新高。2024年,五大險企總投資收益同比翻倍,達7969.2億元。展望2025年,險企將繼續增加權益資產配置。
每經記者 袁園 每經編輯 廖丹
2024年以來,支持“長錢長投”的政策不斷出臺。新“國九條”提出,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持續壯大長期投資力量。主要舉措包括:優化保險資金權益投資政策環境;完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政策;提升企業年金、個人養老金投資靈活度。
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后,證監會在次日表示,要分類施策打通各類中長期資金加大入市力度的堵點,加快完善“長錢長投”的政策體系。
彼時,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建設培育鼓勵長期投資的資本市場生態,著力完善各類中長期資金入市配套政策制度。培育壯大保險資金等耐心資本,打通影響保險資金長期投資的制度障礙,完善考核評估機制,豐富商業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模式。
在一系列推動資本市場回暖的重要政策影響下,股票市場低位震蕩后快速反彈,險企普遍優化了投資策略,增加了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這也給險企的業績帶來了良好的回報。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人保、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五家險企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3476億元,同比增長77.72%。其中,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凈利潤均創歷史新高。
從各家上市險企的年報來看,投資端無疑是推升歸母凈利潤大漲的最大“功臣”。據保通社統計,五大A股上市險企2024年的總投資收益同比翻倍,共計實現7969.2億元。險企在權益資產配置上有什么樣的投資策略?不同的險企投資策略有何不同?跟隨保通社一起來看看吧!
年報顯示,中國人保、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2024年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28.69億元、1069.35億元、1266.07億元、449.60億元、262.29億元,較上年同期分別增長88.2%、108.9%、47.8%、64.9%、201.1%。
梳理五大險企的整體業績不難發現,投資收益的波動貢獻了險企的業績行情。中國人壽在2024年年報中稱,歸母凈利潤上漲108.9%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把握市場機會開展跨周期配置,持續推進權益投資結構優化。2024年股票市場低位震蕩后快速反彈,公司總投資收益同比大幅提升;中國平安在2024年年報中表示,歸母凈利潤提升主要受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及資本市場波動影響。
具體來看,2024年,中國人壽實現總投資收益3082.51億元,總投資收益率為5.5%;實現凈投資收益1956.74億元,凈投資收益率為3.47%。
中國平安2024年實現總投資收益2064.25億元,較2023年增長66.6%;實現綜合投資收益2665.7億元,較2023年大增80.2%。2024年,公司保險資金投資組合綜合投資收益率為5.8%,同比上升2.2個百分點,主要得益于均衡的資產配置戰略,且權益資產表現較去年同期有顯著改善;凈投資收益率為3.8%,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主要受存量資產到期和新增固定收益資產到期收益率下降影響。
中國太保2024年實現總投資收益1203.94億元,同比增長130.5%,主要原因是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大幅增長;總投資收益率為5.6%,同比上升3.0個百分點。同時,公司實現凈投資收益827.99億元,同比增長6.5%,主要原因是分紅和股息收入的增長;凈投資收益率為3.8%,同比下降0.2個百分點。
中國人保全年實現總投資收益821.63億元,同比增長86.2%;總投資收益率達到5.6%,同比提升2.3個百分點。公司實現凈投資收益573.18億元,同比減少1.9%;凈投資收益率為3.9%,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
2024年新華保險實現總投資收益796.87億元,同比增長251.6%;總投資收益率為5.8%,較2023年的1.8%提升了4個百分點。同時,其實現凈投資收益452.83億元,同比增長7.7%;凈投資收益率為3.2%,較2023年的3.4%略有下降。
“多年來,公司持續加強對長久期債券、優質另類資產的配置,構建了一個穩固的固收底倉,同時公司保持戰略定力,能夠堅定地執行我們的戰略配置規劃,特別是著眼長遠進行布局。”中國人壽副總裁兼董事會秘書劉暉表示,在權益市場低迷的時候中國人壽也能夠堅定地入市,較好地把握了配置的時機和節奏。多方面的因素使得中國人壽去年在各個投資收益品種上都取得了比較好的收益,因此去年取得了比較好的綜合投資收益。
中國太保基于對宏觀環境長期趨勢的展望,進一步落實精細化的啞鈴型資產配置策略,一方面,持續加強長期利率債的配置,以延展固定收益資產久期;另一方面,適當增加權益類資產以及未上市股權等另類投資的配置,以提高長期投資回報;同時,持續管控信用類資產的配置比例,積極防范信用風險。
從投資集中度來看,中國太保投資持倉行業分布主要集中在金融業、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等行業,抗風險能力較強。公司權益類資產投資品種相對分散;固定收益資產投資相關的償債主體綜合實力普遍較強,除政府債外,主要交易對手包括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和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等大型國有企業。
中國平安的投資策略是把握住固定收益投資、權益投資和另類投資的投資機會。具體來看:固定收益投資方面,公積極應對利率下行風險,主動逢高配置利率債,并提高交易型固收的配置以增厚收益;權益投資方面,堅持長期投資理念,加大價值型和科技成長型的配置,以追求長期超越市場的穩健投資收益;另類投資領域,積極增加優質另類資產布局,多元化拓展資產來源和收益來源。
新華保險則是堅持“做長、做深、做寬”的策略,資產管理業務遵循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的基本理念,在資產配置層面以久期長、現金流穩定的固定收益類資產為壓艙石,滿足資產負債匹配要求,同時輔以均衡的權益類資產配置,以提高長期投資回報。
“‘做長’是要堅定支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的理念。”新華保險副總裁秦泓波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新華保險取得較好的投資業績跟在長期投資、價值投資方面的堅定信念分不開。“做寬”是進一步抓住市場新機會,把投資品種的豐富和策略多元化文章做透,特別是要加大符合國家戰略,具有新經濟特征的投資項目,捕捉新質生產力帶來高質量的投資機會,來實現增厚投資收益的目標。“做深”是增加投研能力,新華資產經過這么多年的耕耘,建設了一支具有強投研能力的隊伍,從做深的角度,新華保險會進一步加強投研一體化建設,深入研究和挖掘優質資產的投資機會。
1月份,六部委印發了《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升商業保險資金A股投資比例與穩定性。這也被業內看作是險資在權益類資產方面的新機會。
“《實施方案》對于下一步保險公司開展權益投資配置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保險資金的投資時間跨度長,連續性、穩定性強,與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天然匹配,發揮好保險資金的長期優勢,對于增強我們在低利率環境的收益韌性,助力保險資金長期保值增值具有重要的意義。”劉暉介紹,中國人壽將根據監管規定,結合資產負債匹配的情況綜合考慮償付能力、各個賬戶的風險偏好等等,統籌做好測算工作和投資安排。
展望2025年,劉暉表示,中國人壽長期看好中國經濟高質量增長潛能,對于2025年的權益市場保持相對樂觀,預計中國人壽的權益資產投資比例將適度提升。在投資策略方面,中國人壽也將堅持均衡穩健的權益結構和分散多元的投資策略。
具體策略和操作方向上,中國人壽會把握產業發展的趨勢,加大對于新經濟、新質生產力領域的投資力度,同時繼續穩健配置高股息、低波紅利等資產,注重把握好配置的時機和節奏來持續提升權益的穩健性和長期回報水平。
中國平安長期堅持穩健的投資風格,保險資金要做到五大匹配原則,包括投資回報匹配、時間匹配、周期匹配、產品匹配、監管政策匹配。未來會堅持穩健的穿越周期、價值投資的策略,積極響應險資入市的政策。
中國太保除堅持傳統的股息價值投資策略外,還會增加成長性方向的配置。“今年以來,特別是在人工智能、機器人、自動駕駛等領域看到了一些很好的方向??傮w來看,2025年在傳統投入之外,也會增加一些人工智能相關方向的投入。”太保資產總經理余榮權表示。
中國人保將平衡好收益的穩定性與成長性,持續優化權益資產持倉結構,穩步提升OCI權益占比。合意的OCI權益占比是一個動態的、相機抉擇的管理目標。中國人保將秉承“長期投資、價值投資、審慎投資”理念,在資產負債匹配的大框架下,根據市場變化和自身業務發展,結合權益市場預期收益及結構性風格等因素,穩步提升OCI權益資產占比,更好實現長期業績增長和短期報表穩定的平衡。
新華保險將加大對重點領域的投資力度,主動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先進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力度,構建與戰略資產配置相匹配的新型投資團隊和投資管理模式。此外,強調權益投資品種多元化和投資方式豐富,隨著新能源、生物醫藥、TMT技術不斷發展,不同新興產業正處于不同的生命周期,所需要的投融資方式存在顯著差異。保險資金理應通過股權債券金融產品等多種金融工具,為實體經濟提供支持,不僅有利于保險資金實現多元化投資,也能夠使新華保險在通過權益投資大盤子服務實體經的濟過程中實現雙重目標,既服務國家戰略,又能實現較好的投資收益。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