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4-08 07:52:09
每經記者 蔡鼎 每經編輯 高涵
|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
NO.1 聯合國警告:未來AI技術將影響全球40%工作崗位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機構發布了一份引人注目的報告,指出AI技術在未來將可能影響全球40%的工作崗位。該報告預計,到2033年,全球AI市場的價值將達到4.8萬億美元,規模與德國的經濟體量相當。然而,盡管AI技術有潛力提升生產力和推動數字化轉型,但其帶來的經濟利益目前仍然集中在少數地區和企業手中。報告中特別提到,AI驅動的自動化將更有利于資本,而非普通勞動力,這可能進一步加劇國家間的經濟不平等。
點評:聯合國貿發機構報告揭示AI技術變革潛力,凸顯AI市場巨大經濟價值。然而,經濟利益集中化現象引發關注,資本與勞動力獲益失衡或加劇經濟不平等。此報告對AI產業鏈相關公司帶來長期發展機遇,但亦需警惕社會結構調整風險。股市層面,AI板塊有望持續受益于技術進步與市場擴張。
NO.2 三星預計第一季度利潤下降21%,AI芯片銷售疲軟成主因
韓國科技巨頭三星電子預計將于本周二發布第一季度財報,利潤可能會同比下降21%,降至5.2萬億韓元(約合36.2億美元)。這一利潤下滑主要受到AI芯片銷售不佳和合同芯片制造業務持續虧損的影響。三星電子是全球最大的內存芯片制造商,但自去年以來,其芯片利潤一直處于下滑趨勢。三星在高性能內存芯片的供應上落后于主要競爭對手SK海力士,特別是在向AI芯片領導者英偉達提供產品方面。由于未能迅速適應市場變化,三星的高端市場競爭力受到影響。
點評:三星電子財報預告利潤下滑,凸顯AI芯片銷售疲軟與合同制造業務虧損壓力。作為全球內存芯片龍頭,三星面臨市場競爭加劇與供應鏈調整挑戰,高端市場競爭力受影響。此消息或引發市場對半導體行業前景的重新評估,相關公司需關注市場需求變化與技術創新趨勢。
NO.3 曝OpenAI斥資不低于5億美元收購前蘋果設計靈魂團隊
據The Information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OpenAI近幾周曾討論以不低于5億美元,收購由OpenAI CEO Sam Altman與前蘋果首席設計官Jony Ive合作成立的AI公司。此前,媒體已報道稱,他們計劃聯手開發一款由AI驅動的個人設備,也被外界冠以“AI時代的iPhone”的頭銜。消息人士表示,這款AI設備的設計仍處于早期階段,具體形態還未敲定。可能的方案包括一種沒有屏幕的“手機”和具備AI功能的家用設備。不過,項目相關人員強調,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手機。
點評:OpenAI洽購Altman與Ive聯合AI公司,預示AI領域戰略布局加速。此舉不僅凸顯OpenAI在AI硬件領域的雄心,亦可能引領行業創新風潮。收購若成,有望提升OpenAI市場估值,同時激發相關產業鏈公司發展潛力。AI板塊或因此迎來新一輪關注,但需警惕項目早期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
NO.4 谷歌發145頁論文:預測AGI或2030年出現,警告可能“永久毀滅人類”
近日,谷歌旗下DeepMind實驗室最新發布了長達145頁的人工智能安全報告,稱具備人類智能水平的通用人工智能(AGI)可能在2030年左右問世,并可能造成“永久毀滅人類”的嚴重后果。在這份全面探討AGI風險的報告中,研究人員明確指出:“AGI可能帶來導致人類永久滅絕的生存風險,這顯然屬于極端危害的范疇。這樣的重要議題無法由 Google DeepMind一家公司單方面解決,而應由整個社會共同參與討論。這關系到我們能接受多大的風險,以及我們如何定義和理解這些潛在危害。”
點評:此報告引發市場對AI倫理與安全的深度思考,可能促使相關行業更加重視風險管理與技術可控性。短期內,AI板塊公司或將面臨市場重新評估,長期則有望推動行業健康發展。報告強調的社會共同參與,可能引發政策關注,對股市整體而言,或將增強投資者對科技行業長期前景的審慎態度。
NO.5 Llama 4被曝訓練作弊,Meta承認有問題
Meta近日發布了最新大模型Llama 4,包括Scout和Maverick兩個版本。這是一個多模態AI系統,能處理文本、視頻、圖像、音頻等多種數據,并實現格式轉換。兩款模型首次采用混合專家架構,并以開源形式發布。但發布后,Meta被曝出在模型訓練和測試中作弊,引發爭議。TechCrunch質疑Llama 4性能測試具有誤導性,指出在LM Arena排行榜上,Maverick雖名列第二,但實際表現存疑。Meta生成式AI負責人Ahmad Al-Dahle發文,對前天剛開源的Llama 4質疑進行了官方回應。Ahmad表示,Llama 4一開發完就發布了,所以不同服務中模型質量難免會有一些差異。
點評:此事件或影響投資者對Meta在AI領域的研發能力和誠信度的評估,進而對其股價構成壓力。同時,作為AI領域的重大動態,此新聞可能引發市場對AI板塊整體技術成熟度和商業前景的重新審視,導致板塊內公司股價波動。此外,該事件可能加劇市場對科技企業信息披露透明度的關注,對股市整體風險偏好產生一定影響。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